中国人工智能,再一次成为世界焦点。
7月26日—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上海举行。今年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800余家企业参展,集中发布3000余项前沿展品,包括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及10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新品。
智能机器人,再一次成为“燃爆”全场的明星产品。
作为大会的“老朋友”,今年京东带来了全新升级大模型品牌JoyAI,并全方位展示了京东在多场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加速走向深度应用。从能高情商交互的人形机器人到企业高定的时尚数字人主播,从重塑企业工作流程的智能体搭子到低门槛、高可用的智能编码助手,深度应用正在重塑人工智能生产力。
尤其是在今年热门的机器人赛道上,京东动作频频。例如7月21日,京东被曝在智能机器人领域连下三城,完成三家具身智能领域头部企业的投资,包括千寻智能、逐际动力和众擎机器人等。京东正在不断加码,积极投入这一赛道。
“现在每家都有一辆车,以后也许每家都会有一个人形机器人或者其他更多形态的机器人。”在今年大会上,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集团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对观察者网等媒体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场景,走向陪伴、服务等生活场景,规模上将扩大一两个数量级,对用户体验影响也是最大的。
“未来的空间几乎是无限的。”
具身智能应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早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何晓冬就在与观察者网对话时表示,未来通用人工智能有两个方向要走,一个方向是多模态,大模型必须具有视觉能力,未来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延伸向嗅觉、触觉;另外一个方向是走向具身智能,包括机器人、机械臂、无人车等,让通用人工智能走向物理世界。
这些趋势判断,今天基本都成为了现实。
那么何为具身智能?
在何晓冬看来,从广义上来讲,智能和物理机器的结合,包括两足人形、四足狗或其他形态,都属于具身智能的范畴。但如果要更确切地定义它,那么具身智能需具备三个核心模块:
其一是拥有可控制运动的“小脑”,可以在物理世界行动——因为机器的运动能力,非常影响其体验;其二是智慧的“大脑”,只拥有运动能力的机器仍是单调的,但有了“大脑”以后,它的感知能力、交互能力就会提升很多,可体验性也会上升不少。
“第三点大家关注的比较少,但是很重要:I/O(输入/输出)交互能力。具身智能机器人,它涉及三个体系的交互:机器人、(客观物理)世界和用户。用户的命令、需求、体验要能够让机器人感受得到,机器人还能给出回馈,这就需要I/O交互能力。它和‘小脑’、‘大脑’共同构成了具身智能的核心模块。”
在何晓冬看来,未来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会非常广阔。何晓冬指出,以前人们说得比较多的,是具身智能偏工业场景的应用——包括京东自己做物流、仓储,这些场景应用了很多。现在人们看到具身智能已经开始走入更通用的生活场景,包括人形机器人、机器狗,从工业应用走上了陪伴,家庭服务等领域。
“这块空间我认为是会比原来大更多的,可能会大一到两个数量级都不止,对用户体验也是最直接的。”
“京东非常看好具身智能这个赛道和方向”
这是被曝密集投资机器人企业后,京东首次谈论其动作背后的思考。
何晓冬对观察者网等媒体表示,一方面,大力投资机器人企业是因为“看好这个方向”;另一方面,京东希望跟合作伙伴一起用最快的速度把整个这个行业发展起来——这也是京东提出“附身智能”背后的原因。
“京东对具身智能的观念是开放的,不局限在人形机器人,所有在物理世界能够跟用户交互、还有一定情商智商的机器人,都是京东合作的方向。”何晓冬说,京东有自己的应用场景,包括物流、工业,以及对普通消费者的家庭服务,比如家政、金融。有大量的应用场景是京东想做的。
“我们想通过附身智能这种合作方式,能够给更多的合作伙伴增加能力,加快整个行业的发展。”
何晓冬透露,京东对具身智能的投入和战略性认知是长远的。首先,具身智能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赛道,是战略性的,京东对此有很大的投入;再者,具身智能是京东整个服务生态的一部分,京东整体生态会从中具身智能的发展上受益;最后,京东的视野是开放的,具备“大脑”+“小脑”+“I/O”能力的,都在京东具身智能的范畴之内。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乐观看待中国具身智能
谈到今年WAIC的“机器人热”,何晓冬表示,公众对前沿技术的技术的期望是非常高的,所以很容易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样一个全球性的节点上引爆。
不过他也同时指出,真正的生活和实际应用上,具身智能要走入寻常人家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是机器人的手部能力。机器人要做服务的话,很多手部的操作必须要解决。虽然手很小,但手的关节很多,关节灵活度要求比脚多很多。我们也能看到:机器人前滚翻、后滚翻各种动作很流畅,但是看自由度难度的话,其难度比不过一只手。这块其实是我们要关心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何晓冬看来,另一个问题在于,大模型现在还没有充分跟机器人结合。很多人经常谈到“空间智能”,让机器人能够有感知空间和思考判断的能力。“比如,我们能不能让机器人进入房间,看一圈就知道谁在什么地方?再比如,我让机器人把桌上的水杯拿过来,他能不能知道我说的是哪个水杯,精准定位?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不过,何晓冬坦言,他本人对中国具身智能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任何产业只要开始走入用户以后,特别是C端用户以后,它的迭代速度就会非常快——这正是发生在中国各行各业的事情。
“就像自动驾驶,早期大家有很多讨论,到底是应该先做L2还是先做L3?先用模拟数据还是真实数据?最后你看特斯拉先上L2,用上摄像头,开始大量收集数据。数据上来以后,这两年技术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估计机器人可能也会走类似的路径。”
(发言由现场录音整理,未经当事人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