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开幕之前引人注目地提出了“数学之问、科学之问、模型之问”。短短3天会期中,“AI三问”在1500余位嘉宾与数万名观众中引发天文数字级别的“脑力风暴”。
一位远来的智者、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说,AI系统已具备自主学习和演化的潜能,大模型一旦具备比人类更强的智能,仅靠“关掉它”并不能解决问题。
一位顶级的数学家、菲尔兹数学科学研究院前院长库马尔·穆尔蒂说,不要看轻AI的力量,即便在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幻觉”中,也隐藏着通往真理的路径。
一位老练的创业者、无问芯穹创始人夏立雪说,借助数学对算法“调优”,一个3B(10亿参数)规模的模型就能达到21B参数的智能水平,AI软硬件协同还有两个数量级的潜力可挖。
一位资深的投资人、启明创投执行董事胡奇说,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的机会被低估了,这是一个超级大的产业,未来物理学、化工、材料科学、制造业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AI从人类无法处理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出内在联系。
“AI三问”在此时提出绝非偶然,其背后涌动着三重时代浪潮:AI的数学推理能力已突破“辅助工具”的临界点,科学研究范式面临根本性变革,而人类科技树上低垂的果子已摘完,全球科技竞争正进入比拼基础科学的新阶段。
一个新时代往往是由一个新问题开启的。正如15世纪发问“海的另一边是什么”的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当下,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正加速融合,基础领域也在迈向共生发展新阶段。“AI三问”是人类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也是考验人类智慧极限的终极之问。致力于打造全球AI高地的上海,必须仔细思考、努力作答。两家以菲尔兹奖获得者冠名的实验室落地上海,研究方向涵盖数学与AI交叉课题。由丘成桐担任首任理事长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也于此前揭牌,集聚一批全球数学人才,为许多交叉项目提供支持……这些都是上海用实际行动尝试给出的答案。
以“AI三问”之深广,绝非一次论坛所能穷尽,但上海已将这时代之问置于舞台中央。让人类回归人性,而机器专注于效率——这是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关于AI的回答。提出问题的上海思考在先,也必会行动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