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家栋 编辑/高莘)
AI行业中流传着一句话:人工智能的尽头是能源。当AI走向大模型时代,这项被看作将颠覆人类生产生活的产业,在极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对底层基础设施不断提出更高要求。
九章云极官网
据IDC预测,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约185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2%;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7亿美元(约2415.8亿元人民币),为2024年的1.77倍。
在此背景下,智算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继能源、通信、交通之后的第四大发展方向。其中,除了芯片硬件算力、集群规模的不断提升,如何在算力层面降本则是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道路。
7月23日,AI基础设施及智算云提供商九章云极DataCanvas公司正式入驻上海模速空间,并展示了九章云极在AI算力普惠化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新启业”。
九章云极AI首席科学家缪旭 九章云极
九章云极AI首席科学家缪旭认为,让中小企业真正实现“敢用算力、能用算力、用好算力”,是整个行业的必答题,而解答的关键,则在于算力普惠。“算力是AI时代的‘新基建’,更是激活千行百业创新的‘源头活水’。当技术浪潮奔涌而来时,如何让算力从精英阶层的专属工具变成普惠的工具,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
根据分析机构易观发布的趋势洞察报告,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自主可控算力来推动算力战略升级,在硬件层面,其中包括AI芯片国产化提速、软硬件生态自主可控、打造国产智算集群建设等方式。而在服务层面,算力云化加速带来的普惠发展,则正在成为算力使用的主流方式。
缪旭向观察者网解释硬件降本与普惠之间的关联,“普惠的本质是让算力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调研显示,83%的中小企业和开发者因为算力成本无法开展模型训练。”
“普惠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打破壁垒,GPU很多人不会用,需要整合算法、调用软件和服务。”缪旭补充道,技术普惠就能够让用户实现开箱即用,直接对接需求。
相关数据显示,大模型的发展将人工智能从1.0时代进化到2.0时代,每年对算力的需求增速是10倍,尤其在2025年被行业誉为Agent(智能体)元年,AI应用爆发大力推动算力需求增长之际,单纯依靠硬件算力堆叠,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为此,国内多个云计算服务商也正加速在算力普惠领域的技术升级与产品推出,缪旭表示,目前国内的算力普惠形式大致分为两种,目前较多企业采用的是公有云的按需收费,云服务企业会提供类似于手机流量包的算力包购买,另一种则是从生态角度,企业通过共建共用算力生态模型,实现低门槛接入。
但他也表示,目前不同云服务厂商之间针对的用户群体并不相同,相比起阿里云倾向于对大体量企业的服务,九章云极更专注于服务中小型创新企业等“轻量级需求”客户。
九章云极智算生态投资负责人陆洋在会上表示,当前许多AI企业算力支出占研发成本超过60%,但存在资源错配问题:一边是闲置算力,一边是中小企业一卡难求。
从技术角度来看,九章云极此次首发的“新启业”产品,涵盖多用户多Agent对话中枢(统一交互入口)、Agent工厂(构建智能体)、智能知识库(赋能上下文)、Agent优化引擎(保障智能输出)。能够以自然语言驱动任务,重构智能协作方式,打造 “可落地、可演进、可衡量” 的企业级智能体。
其中,该公司独创的“一度算力”计量标准与“按度计费”模式,也通过精细化算力租用单位,进一步优化算力资源的标准化供给和弹性调度,从而保障中小企业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实现AI算力调用。缪旭介绍,基于Serverless技术的九章智算云平台,使得端到端性能提升了5倍,按度计费模式可降低TCO(总拥有成本)达60%。
面向未来,缪旭则认为智算与算力普惠市场的潜力巨大,他表示,在架构方面,算力整合与调度会朝着“全国一张网”的方向发展,通过多方协作,实现端、边、云的全场景协同,提升集群资源利用率;在市场层面,智能体的发展也将带动智算云市场发展。而在政策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则发布了众多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意见,为产业助力。
得益于此,目前,九章云极已经针对上海市场推出专属算力与渠道政策,构建“弹性配置+行业适配”服务体系。
上海模速空间AI产业集群 观察者网
而面对本次九章云极入驻上海模速空间,2024年刚刚从美国硅谷回国的缪旭称,目前国内的办公氛围、开放包容的环境以及人才密度都已经能够媲美美国。目前,国内多个省市对于智算产业的政策扶持也让企业与技术发展变得非常活跃。“如果要提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觉得可以有更多符合AI工程师文化的活动,建议多办工程师线下聚会,激发更多‘车库创业’式的创新,带动产业越来越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