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耳令
半年时间,智谱集齐了5座城市的国资平台,累计获得资金30亿元,估值更是飙升至400亿元。启动A股上市辅导的同时,近期又在评估赴港上市的可行性。
当其他AI几小龙还在资本寒冬里收缩防线,自身也遭遇诸如高管连续离职等危机,智谱凭什么走出自己的独立行情?
3月,连跑珠海、成都、杭州三地签下18亿元国资;4月,拿下了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的2亿追加投资。期间,还主导将公司主体改制为股份公司
2025年,智谱的高管中,主管融资与政府合作的CEO张鹏,大概是最忙的一位。
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是为了IPO而努力。
3月底的智谱OpenDay上,张鹏就表示完成股改是朝着IPO目标去的。而根据计划,智谱将在10月完成辅导并冲刺2025年底上市。
▲唐杰介绍悟道大模型团队组建,智源研究院
这是唐杰与100余位AI科学家近三年联合攻关的成果,但这只是开始。同年6月悟道2.0横空出世,1.75万亿参数规模较当时的GPT-3超出近10倍,一举创下当时的全球纪录。
随后,唐杰把这套全国产路线带进了智谱。清华和智谱联合推出GLM(通用语言模型)统一的预训练模式,并公开了GLM-10B模型的源代码,强调在训练框架、中文数据、国产算力及模型架构等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
据参与当时项目的研究员表示,这个模型从第一天决定训练,就选择了手搓国产芯片算子的路线。
算子指的是适配国产芯片的最基础计算单元。换言之,智谱团队没有直接用国外芯片配套的现成计算工具,而是像手工打造零件一样从头做起
训练AI的工具(训练框架)用的是FastMoE;喂给AI学习的教材(数据)是中文和本土场景内容;运行AI的机器(硬件)兼容国产芯片与主流计算设备;包括AI的思维方式(模型架构)也完全自主设计。
一切依靠自己,这是主动选择,也是迫不得已。2015年起,美国技术封锁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先后将天河二号超算中心、华为、哈工大等纳入实体清单,导致国内获取海外模型、算力受限。智谱希望通过全链路自主可控解决生存问题,不被卡脖子。
这已经很难了,在此基础上,智谱还给自己安排了第二件大事。
2021年12月的一天,智谱内部开了一场重要的的决策会。会议的主题是:是否押注自主GLM架构,对标一年前因发布GPT-3而震动业界的OpenAI。
GPT-3所展示出的千亿参数规模、零样本学习能力,让智谱创始团队意识到,通用大模型可能是AI的下一个核心赛道。但训练千亿级模型需要数万块GPU、数亿元资金,当时智谱刚完成过亿元的A轮融资,如此条件去对标全球顶级选手,近乎是痴人说梦。
据说在那场决策会上,以工程师为代表的一派默不作声,以示反抗。但以唐杰、张鹏为首的核心决策层却坚持,一旦错过这班车,将失去在通用大模型领域的竞争力。
最终,智谱还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2022年,在ChatGPT-3.5发布的前三个月,智谱发布了千亿级大模型GLM-130B。作为首个开源的中英文双语千亿级预训练模型,GLM-130B填补了当时国际主流大模型封闭生态的空白。
11月底,ChatGPT-3.5正式亮相,全球舆论瞬间被点燃。几乎同一时间,智谱GLM-130B的实测成绩在斯坦福HELM榜单上公布它是当时亚洲唯一整体跻身前十的大模型,也是唯一开源、可商用、全链路国产的千亿级方案。
中国版OpenAI由此成为智谱的标签,加上技术自主性的特质,订单很快纷至沓来。
成都、杭州、珠海、上海、北京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订单让这个此前仅靠高校科研经费和VC输血的团队,终于有了造血的能力,也为今天的国资排队送钱打下根基。
放眼整个AI赛道,智谱是为数不多能同时满足政治安全、技术底座、产业落地三项硬实力的AI创企。2024年,张鹏也在接受央视网《望海对谈》独家专访时表示:
大模型技术的完全自主可控,是我们最核心的一项竞争力。
唐杰认为科研就像登山,一定要登到顶峰,不登顶就是失败。
2019年,智谱刚创立时,唐杰给公司拉过一个进度条。他以AGI为终极目标,将智谱的发展分成五个阶段:L1预训练大模型、L2对齐与推理、L3自我学习、L4自我认知、L5意识智能。
这一技术路线与后来OpenAI公布的技术演进路径高度契合。
五年过去,智谱的进度条完成了一半。用唐杰的话说就是我们目前正处在L2和L3的交汇处。
顶峰仍山高路远,大量技术探索和研究投入是无可避免的,这也意味着更多真金白银的投入。
今年4月,CEO张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管智谱融了多少钱,拿了多少收益,其实都是通往AGI道路上的盘缠。
通往AGI的每一步都烧钱如流水,目前的智谱造血能力依然远远跟不上研发投入需要。以2024年为例,智谱年度收入为3亿元,而亏损却达20亿元。
上市因此成为获取更多盘缠的重要途径,不断引入国资战投,则不仅可以获得资金来源,还能借此撬动政策、订单与上市通道。
从整个大环境看,引国资,上市,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竞速。
进入2025年,整个AI领域的格局正发生颠覆性变化,其中最核心的变化之一是整个AI领域的融资额在大幅下降,一季度同比下降达31.2%,而资金则从初创公司涌向了巨头。
曾经被认为慢了一拍的巨头,正以强大的资金和资源实力,尤其是成熟的应用场景,席卷AI初创公司的一切,包括人才。
在美国,微软刚以6.5亿美元许可费将Inflection AI的大模型团队整体收编,而后meta便曝出以4年3亿美元的天价从OpenAI挖走至少7名核心成员。
国内,AI六小龙融资几乎被冰冻,多家公司的多位高管,均被传已同BAT等巨头接触。当初,各个小龙你方唱罢我登台,个个都是AI领军者的架势,而今的AI话语权也几乎被巨头掌握。
巨头的资源和成本优势,则几乎令初创AI公司窒息:DeepSeek用1/10训练成本开源,字节、阿里又把API价格打到0.0003元/千token,这让初创AI过去的变现路径已经基本失效。
智谱虽然频频获得国资战投融资,也同样是一堆问题缠身。
人才侧,今年上半年,智谱5位高管先后离职,包括负责智谱商业化战略落地的COO张帆,整个团队也在瘦身,员工较高峰时期已经减少100余人;
业务侧,面对开源低价冲击和大厂挤压,智谱已经被迫将API价格从5元/百万token砍至1元,而其C端App年收入仅仅千万级,B端合作也多为单一项目,难以复制和规模化。
技术侧,由于核心模型迭代放缓,多模态能力滞后,智谱也正遭遇掉队的质疑。
这些综合下来就是,其模型收入在与大厂的竞争中难有胜出的可能,这也是智谱从卖模型转向卖服务+卖场景并重的原因。
目前,智谱已把商业化团队打散为区域制项目组,专攻政务大单,C端投放踩刹车,2025年其大模型清言App几乎停掉大规模投放;技术路线也开始变窄,过去是全栈自研,如今资源都集中到GLM-Z1、GLM-4-Air两条主线。
这转型的本质说白了就是:
不能只靠AI技术赚钱,也要更加依靠人工赚钱了。
人工智能变成了:人工+智能,甚至人工更多成了智谱在夹缝中突围的希望。
但这样一来,更大的问题也来了。
这样的智谱,凭什么享有高估值?
而教训也就在眼前。
4年前,顶着AI第一股上市的商汤科技,一度跑出3000亿港元的市值,但如今已跌至不足600亿,最惨时跌至200来亿港币的市值。而导致其市值大缩水的关键就是,拥有着诸多技术和专利的它,依然要靠卖服务+卖场景的苦力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