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见观潮 高恒
7月29日,美团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数据称,其旗下的浣熊食堂项目在正式上线以来,相关关键词搜索量环比上涨超40倍,商家曝光量上涨164%,订单量上涨60%。在这组亮眼数据背后,美团首次对外明确表态:我们绝不自营,绝不下场与商家竞争,只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在当前外卖行业面临高压监管、平台商户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这则声明迅速引发市场讨论。有平台商家解读为吃下一颗定心丸,也有观察者认为这是一场信任危机公关的精准回应。
从时间点看,浣熊食堂品牌于2024年底低调试运营,今年7月初刚刚全面上线;从策略路径看,它在品牌包装、推荐逻辑、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都有平台主导的明显痕迹。美团虽然没有亲自下场开店,但通过浣熊食堂这张新牌,正在重新设定商户生态的运行规则。
换句话说:美团不是没下场,而是以不下场的方式,悄悄掌握了决定谁能上桌的权力。
一、绝不自营的发声,其实是在向商家重申立场
从平台角度看,不自营本是一种中立承诺,但在今天,它已成为关系到平台信任体系的敏感命题。
随着即时零售成为主流趋势,美团、京东、抖音等平台纷纷在社区零售、自营店、前置仓等领域亲自下场,很多中小商家已经明显感受到流量、配送、补贴等资源的向平台亲儿子倾斜。
这种担忧在外卖商家群体中尤其严重。
在他们眼里,平台做自营等于裁判亲自下场比赛,只要规则偏一点,自己就有可能被挤出局。
因此,美团在浣熊食堂刚刚起势时,主动强调绝不下场,其实更像是一次信任补丁:
• 稳住商家的心理预期;
• 明确自身平台方的身份边界;
• 在行业治理和市场策略之间划出清晰的底线。
特别是在今年以来监管频频强调平台不得利用算法损害商家利益的政策语境下,美团此举是一次精明而必要的表态,既给自己争取了政策空间,也为商家吃下我不会抢你饭碗的定心丸。
但问题在于:承诺不抢饭吃,并不代表没有在重新设计这张餐桌。
二、不下场≠不设局,浣熊食堂正在构建官方推荐池
表面上看,浣熊食堂只是美团为商家提供的一个公共品牌集合页。但从实际运行机制看,它远不止于此:
• 入选商家需满足一系列食品安全+运营服务+消费者评价的标准;
• 平台提供统一视觉包装、品牌IP、标签体系;
• 商品展示入口与搜索结果强绑定,形成类自营体验;
• 后续计划将引入算法优先推荐、品牌联合营销等权益。
在这种逻辑下,浣熊食堂其实已具备准直营的战略位置平台不再亲自卖饭,但可以决定谁来卖、卖得好不好、卖给谁。
你可以把它看作外卖生态中的京东自营+天猫超市之间的过渡形态:
• 它不直接经营商品,但对商家资源分发拥有决定权;
• 它不参与定价与运营,但提供信任背书、流量倾斜与标准定义;
• 它不与你竞争,但有能力决定你是否具备参与竞争的资格。
这对平台是低风险、高收益的模式,但对商家而言,却是一种高度集权的准入制度重构。
浣熊食堂的出现,实际上标志着平台开始尝试用更精细化的标准机制,重构优质商户的定义权谁进得了这张官方牌桌,未来就更可能在搜索、转化和消费者心智中获得优势地位。
三、食品安全是台面上的正义,也是平台的话语权卡位
在官方声明中,美团将浣熊食堂定位为食品安全高标准管理的探索路径,强调将利用大数据识别与奖惩机制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水平。
从舆论层面看,这种姿态无可厚非;但从商业视角看,它更是一种平台规训机制的制度化尝试。
第一,是风险转移机制的构建
当前外卖平台普遍面临监管对食品安全责任的施压。一旦消费者在平台下单后发生食安事故,平台即便不是直接经营者,也难逃连带责任。
通过打造浣熊食堂这类认证通道,美团可以建立一套我有筛选、我有监管的合规体系,未来在遭遇责任追问时,将压力传导给商家,实现平台责任的边界转移。
第二,是行业标准主导权的回收
传统餐饮行业由线下执照、监管部门来定义合格商户。但浣熊食堂通过一套平台内定的食品安全+用户好评+规范运营标准,逐步收回了合格外卖商家的定义权。
这意味着:未来即使你资质齐全、证照完备,但如果没有平台认证、没有加入浣熊体系,你就可能在推荐、转化、曝光上全线下滑。
从而,美团实际上正在构建一套平台治理型信用体系,以食品安全为切口,强化平台对商户经营模式与服务质量的全流程干预权。
尾声:平台不抢饭吃,它只是设计这张桌子
绝不自营听起来像是温情承诺,实际上是一种精准博弈。
它用不下场的姿态,换来商家的信任,却在谁能上桌这件事上,牢牢掌握节奏。
浣熊食堂不是一次普通的产品优化,而是一次平台治理逻辑的强化试验。它代表的是平台从连接商家与用户向塑造商家认知与筛选机制的战略跃迁。
它不抢饭吃,却决定饭给谁吃;它不下场比赛,但制定规则和裁判身份仍握在手中。
外卖商家下一步要想生存得更稳,首先就得想办法进入这个浣熊体系否则就得接受一个现实:
在平台话语权主导的新秩序里,缺席的不是机会,而是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