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生成式AI迎来应用热潮,快手可灵AI上线多款新功能丨最前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36氪 时间:2025-07-30 14:08:45

作者 | 富充

编辑 | 苏建勋

到了2025年,生成式AI不再只是风口上的名词。人们不仅关心AI“能不能生成”,更在意它“可否真正在生产中落地应用”。

2025年WAIC期间,快手可灵AI举办“生成式AI应用元年”论坛,并发布了多图参考、灵动画布等新功能。

新功能试图在内容、电商、影视等专业创作领域,进一步突破技术边界、回应用户需求。

具体而言, “灵动画布”功能集无限可视化空间、AI创作辅助与多人实时协作为一体。

该功能可帮助用户将零散想法转化为文本图像或视频节点,并高效串联成完整的视觉作品,提供流畅直观的创作体验。

本次发布的另一功能“多图参考”,在角色、主体和场景一致性、动态质量、画风保持等方面有所提升。

自去年6月上线以来,可灵AI已迭代升级30余次,累计生成超2亿个视频和4亿张图片。

目前可灵AI已在全球拥有超过4500万创作者,服务超过2万家企业客户,覆盖广告营销、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等行业。


快手高级副总裁、可灵AI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致辞发言;图片:企业提供

“2025年将是生成式AI技术走向深度应用的关键元年”,快手高级副总裁、可灵AI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在发言中表示。他认为,生成式AI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生产关系的重塑。

可灵AI视觉生成与互动中心负责人万鹏飞回顾了可灵AI发布以来的技术演进路径。

万鹏飞介绍,可灵的技术迭代始终围绕两大主线:一是基础模型能力提升,二是与用户共创优化产品方向。

可灵团队通过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模型,形成“技术+用户”双轮驱动模式。

本次论坛也汇聚了来自影视行业、艺术行业和B端合作方的代表。

当代艺术家、策展人、MUDigital创始人吴亦深表示,以可灵AI为代表的国产工具,已能支持高质量、高效率的AI艺术创作,推动中国艺术家实现技术自主。

在吴亦深看来,AI并非替代创作者,而是激发想象力的共生体,催生新的人机协作模式,为艺术产业带来新的表达形式和创作可能。未来,随着AI技术发展,更多专业创作者和收藏者将参与AI艺术生态,推动其专业化、系统化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