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手记:感受中国工程科技的美好未来
新华社记者刘祯
“零能耗”建筑随处可见、探测设备完成火星采样返回、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高至40%以上……翻开“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丛书”,这些未来画面令人神往。
近日,这套由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丛书正式发布。丛书聚焦能源资源、环境生态、先进材料、交通运输、现代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近300名院士和近900名专家学者分析世界工程科技发展趋势,描绘了中国2040年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科技社会发展愿景。
工程科技是人类实现梦想的翅膀。
回望历史,从蒸汽机让生产力实现巨大飞跃,到电气化极大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再到信息技术重塑当下的社会形态,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如何趁势而上,让一项项创新助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透过这套丛书,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和路线图徐徐铺展——
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不断,人类社会怎样实现“双碳”目标?丛书提出,我国需坚持“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及“矿产资源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总思路。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人与智能如何确保更好发展?丛书畅想:人类社会、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三者实现高度融合,社会智能治理新模式渐成,持续向以人为本和科技向善的方向演进。
大国科技博弈日趋激烈,中国工程科技怎样实现从并跑到领跑?从当前至2030年,强基固链,打造“高原”,开辟赛道;从2031年至2040年,安全韧性,策源引领,体系焕新。
自2009年起,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组织开展“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迄今已是第三轮。
诸多战略已化作现实:高铁飞驰,巨舰破浪,高峡出平湖,水、路、电、网“村村通”……
我国工程科技不断标记新高度,为14亿多人的生产生活带来空前便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科技未来20年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组长王礼恒说,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清晰预判未来趋势,群策群力、突破创新,继续为中国乃至全球发展作出新贡献。
重塑能源体系、革新产业科技、建构未来城市、发展蓝色经济……合上书本,中国工程科技的美好未来已在眼前浮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