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7月30日电 题:共探未来——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看AI发展新动向
新华社记者胡喆、董雪、龚雯
7月26日至29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及相关展览在上海举办。这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智慧,展示前沿技术,探讨治理之道。
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国家重大战略。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从“大模型”到“科学智能”,从“AI+制造”到“具身智能”……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千行百业、改变世界。这场AI盛会背后,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崛起,是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拼搏姿态,更是人类对未来智能世界的共同期许。
高端化:未来时成进行时
走进大会现场,仿佛踏入未来世界:人形机器人打起了“拳击比赛”,机器人化身便利店店员,机器狗自动捡垃圾……
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800余家企业参展,3000余项前沿展品集中亮相,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其中100余款重磅新品“全球首发”“中国首秀”,规模创历届之最。
“过去谈AI是‘未来时’,现在是‘进行时’。”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介绍,上海已成立全国首个专业化语料运营平台,成品语料超1800TB。在构建全链开源生态方面,累计开放4200亿Token文本和1TB视频图文数据,进一步降低人工智能创业门槛。
产业落地同样迅猛。徐汇“模速空间”聚焦模型生态,周边集聚500余家“AI+”企业;浦东“模力社区”瞄准具身智能和垂类应用,集聚AI企业近200家。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海全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AI还在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且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人类协同进步。”上海稀宇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闫俊杰说,人工智能具有多重价值,作为更强的生产力,能高效完成数据分析、领域进展追踪等工作;作为更好的创意来源,可快速生成各类IP形象、降低视频制作成本与时间。
产业化:金点子变金钥匙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让金点子变成金钥匙,怎样解决“技术很酷、转化很难”的创新困局,是所有科研人员、从业者和投资界的共同思考。
本届大会期间,由南方电网公司承办的“‘AI+’电力创新发展”专题论坛上,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能源领域电力方向)对外发布,将联合电力行业上下游伙伴,共同打通电力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成果从研发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在今年大会上,200余个初创项目直面百家投资机构,算力、语料等功能性子基金精准“输血”,形成“实验室—孵化器—产业链”的全周期支持。
专业更体现在细节:会上,中国科学院发布的“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依托1.7亿篇文献构建知识地基,以往需要3至5天才能完成的文献调研工作可缩短至20分钟;承担本次大会部分接驳服务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已为全球用户提供超过1100万次出行服务……
如果看前途,就一定要看来路。
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时,中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仅一年多。规划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
如今,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已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这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支撑、市场活力的迸发,以及无数科技工作者“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持。
年轻化:生力军成主力军
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费曼埋下一颗种子,提出量子计算机构想。
40多年后,这颗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的速度,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给未来更多实际问题的求解提供了可能性。
思想的碰撞往往从提出问题开始。当机器开始“思考”,人类将如何重新定义知识边界与创新范式?
本届大会上,一批“95后”“00后”科研新锐开始崭露头角,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大会还特别设立了“科学之问、数学之问、模型之问”三大前沿议题,为年轻人提供更大的创新对话平台,研讨生命科学、新AI架构、AI与数学融合等前沿问题。
此外,大会设置的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吸引全球240个项目参评。青年优秀论文奖征集论文近200篇,投稿作者平均年龄29岁,博士及在读群体占比达79.4%,彰显青年的创新潜力。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年轻一代正从人工智能创新的生力军变成主力军。
为培育新生力量,上海动作频频:组建上海创智学院,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组建创业团队;推动14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19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在互动体验区,一群学生正与大模型“对诗”,引得路人驻足赞叹。这种“与AI共成长”的场景,恰是这一事业“年轻基因”的鲜活缩影。这一代年轻人,无疑是“AI一代”。
国际化:强合作到惠全球
7小时生死线大语言模型,与灾民无障碍沟通;AI赋能教育跨越国界,让文化传承触手可及;智能化技术养殖助力增产增收,让农户鼓起钱袋子……
本届大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以中英双语图文结合的形式,集纳了全球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中的部分宝贵成果,通过一个个中国AI与世界共同成长的鲜活故事,展现了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从强合作到惠全球的有益探索。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本届大会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位嘉宾参加,包括12位图灵奖、诺贝尔奖等国际顶尖奖项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以及200多位产业大咖。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大会还发表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愿共享发展经验和技术产品,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能力建设,让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球。
当国际大咖、企业高管和青年新锐围绕大模型进化、具身智能、量子计算等热点话题开展交流,当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人才汇聚上海……会场内外,共识更加明确:无论科技如何变革,人工智能都应当为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所掌控,朝着向善普惠的方向发展。
正如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所言:“当前AI技术集中于少数国家和企业,需全球携手确保AI技术红利惠及所有国家与群体。”
当全球智慧在上海交汇,属于人工智能的故事,正在黄浦江畔不断续写新的传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