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不敢公布大定的理想i8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易车 时间:2025-07-31 10:13:05

当小米YU7高调宣传“3分钟破20万订单”,李想用沉默承认i8的首战失利。北京、上海仅300余大定、资本用13%暴跌投票,用户对“高价低配”质疑,这款定价32.18万起的“定义新时代的SUV”,正将理想拖入比MEGA更残酷的生死局。

数据沉默背后的市场预期落差

7月17日,i8首次亮相时,中信里昂报告称其“4小时订单破2万”,引发股价单日大涨,市场普遍预期月销可转化至5000-6000辆。

然而7月29日正式上市后,预售价虽然下调但仍转化乏力:最终售价(32.18万起)较预售价(35万起)降低约8%,却未激发订单爆发。

坊间传闻小定3-5万单,大定约3000-5000单,北京、上海地区仅300单,且用户集中选择中高配(Pro版减配遭诟病),低配几乎无人问津。

对比小米YU7通过“3分钟破20万订单”等实时战报制造营销势能,而理想选择“冷处理”,侧面反映实际订单可能远低于预期。

这也可能是MEGA阴影下的谨慎策略。2024年MEGA因高调宣传后销量不及预期(初期订单仅3200台),导致理想被迫回炉产品并计提20亿损失。

李想在i8发布会上坦言:“避免过度承诺”,此次沉默实为对过往教训的修正。

不公布大定数据的深层动因

初期订单含金量不足——4小时“2万订单”多为免费小订(可退),而大定需支付5000元不可退定金。业内人士透露,小订转化率通常不足20%,若i8大定仅数千,公布反而加剧市场悲观情绪。

乐道L90(预售价整车购买27.99万元起)、小米YU7(25.35万元起)、零跑C16(6座纯电16.18万元起)以更高性价比抢占市场,用户对比后发现i8“高价低配”(如低配无冰箱、智驾方案降级)。

公布大定数据也是为了避免触发资本市场连锁反应。理想港股在i8发布次日暴跌12.84%,李想必须相当谨慎。

为理想i8拍摄了几条宣传片的相声演员岳云鹏也难逃“奚落”,微博评论区惨遭“沦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外界对于理想i8的不认可。

i8电池成本比增程版L8高2-3万元,但定价持平,意味着每辆车主动牺牲利润。而公司单车净利润已从2023Q1的1.78万元跌至2025Q1的0.7万元。

此前王兴等大股东提前多次减持股票,市场解读为对纯电战略信心不足。

理想若强行效仿小米公布数据,可能暴露其纯电转型的核心矛盾:既要维持高端形象,又无力支撑品牌溢价(66%用户认为定价虚高)。

沉默背后的战略转向与未来风险

李想已下调销量目标——i8月销预期仅3000-5000台(券商原预期5000-8000台),2025年总目标从70万降至64万辆。不公布大定,实为降低市场预期,聚焦交付转化。

纯电赛道容错率归零,这才是理想的长期隐忧。

i8具有明显技术短板,虽强调5C超充(10分钟补能500km)和低风阻(0.218cd),但Pro版本的智能化(地平线芯片方案)落后小鹏、华为,甚至还采用了宁德时代和欣旺达两家电池供应商混装的方案;高配版本采用的英伟达Thor-U芯片也在近期备受质疑。

还有成本困局,碳酸锂涨价挤压利润,而30-40万纯电市场同比萎缩56.1%,理想需在规模与盈利间走钢丝。

结语:沉默是金还是无奈?

理想不公布大定数据,表面上是对市场情绪的妥协,本质上是对其纯电战略脆弱性的承认。

在小米用“28万订单”定义新势力营销范式的时代,理想的“32万定价”与数据沉默,反而揭示了新势力分化期的残酷现实:当技术护城河未成,低价是唯一通行证;当品牌溢价崩塌,沉默是最后的体面。

既然24小时过去了,理想选择不公布大定数据。我们且看未来3个月i8交付量(麦格理预测2025年全年2.6万辆),这将是验证理想能否跨越纯电生死线的终极答卷。


标签: 理想i8 理想汽车理想i8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