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90秒锁定“重点人员”!机器人集群混合编队协同“巡逻”成都春熙路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红星新闻 时间:2025-07-31 12:09:16

7月30日,在春熙路商圈,成都锦发边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发边缘”)进行了一场“轮式+四足”机器人集群混合编队智能协同演练,三位执勤“队员”与现场民警密切协同,用15分钟完整演练了无感盘查、远程指挥、自主巡逻、突发事件协同处置四大科目,其中仅用90秒就锁定了模拟重点人员。

“之前它们是单兵作战,现在是多个异构装备群体协同作战,能力更强,效率更高。”锦发边缘解决方案部经理、高级工程师李琛鸽介绍,自从6月16日参加成都市首批智能机器人实景验证活动以来,公司不断对产品软硬件进行改造提升,以更好地执行治安巡逻任务。


▲机器人集群混合编队在春熙路进行智能协同演练

无感盘查,90秒锁定“重点人员”

“春熙路商圈人流量大,单个机器人在应对复杂情况时会有所局限。”李琛鸽告诉记者,经过最近的实景演练,公司发现在春熙路商圈这样的人流密集点需要增派“人手”,相关操控系统也应随之改进,于是公司推出了此次的协同作战方案。

演练伊始,只见三台无人装备从指定点位依次出发,在三个高人流区域进行无感盘查。无人巡逻车仅用时90秒,即在人群中识别出模拟重点人员,并实时推送预警信息至民警手持终端,实现“人到报警到”。

多机器协同处置,正是本次演练的一大亮点。在现场,无人巡逻车在发现“重点人员”后,一旁的四足“机器狗”在协同系统的指挥下也紧急支援,整套配合行云流水。相比此前“单枪匹马”执行任务,这样的方式目标精准且处置效率高。


而这些操作都是在悄无声息的状态下完成的。800米外的春熙路智慧巡防站内,只见民警轻点鼠标,“机器狗”立即按照预设路线完成步行街往返巡逻,4K高清与360°全景画面同步回传,便能对整条街区完成一次“云巡检”。

李琛鸽介绍,此次演练主要验证无人集群动态编队、多智能体融合感知、大小模型协同训练等智能协同算法和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从“单兵作战”转为群体协同。从演练结果来看,操控系统和产品性能得到了有效验证。

这一效果是如何实现的?李琛鸽表示,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群体智能任务规划系统”,三台装备可在8个关键点位间自主分配路线、速度与停留时间,彼此保持30秒安全间隔,保障巡逻效果。

充分利用实景验证契机,实现研发落地闭环

除了开发新的软件系统,硬件方面公司也在不断改进。李琛鸽介绍,最近以来,成都持续高温,对产品的散热、续航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公司正联合相关科研机构研发新的电池,提高续航能力。同时,通过多机器协同,能够相互“打配合”,延长整体巡逻时间。

记者了解到,锦发边缘公司(智能协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白鹭湾基地)是锦江区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的科研平台,依托实验室强大的原创科研能力,专注“边缘智能+具身智能”,面向国防、能源、交通、公共安全、工业制造等领域,围绕特装运动型机器人、边缘智能计算、无人集群协同等方向打造软硬一体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今年6月,成都市公安局发布了第一批机器人警务场景“揭榜挂帅”榜单,其中包含轮足式公安智能巡防机器人、警用四足智能巡防机器狗、交通巡逻机器人、办证大厅警务应用机器人四项。该榜单的发布,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研发方向,也为成都警务场景的智能化升级奠定基础。锦发边缘也参与了此次“揭榜挂帅”行动,加快进行产品研发,而实景验证活动则为项目推进增添了动力。


“实验室将深度结合最新的技术成果与真实应用场景,未来分批次进行不同类别的无人集群智能协同巡逻实战演练。”李琛鸽表示,锦发边缘将充分利用实景验证的契机,实现“研发-验证-迭代-落地”闭环,让创新成果第一时间产生实战价值。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摄影记者 周仕军

编辑 于曼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