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两起性质迥异的舆论风波让比亚迪陷入流言漩涡。
一起是善举遭曲解:比亚迪原计划赞助足球青训项目,把年轻球员送出国培训,旨在为中国足球未来筑基。然而,这一立足长远的举措,竟被误读为“蹭热度”。比亚迪从未官宣和男足合作,却被有心人故意炒作关联为“赞助男足”,甚至引发“谁赞助就抵制谁”的偏激声浪,最终迫使合作搁浅。
另一起则是事实被歪曲:7月24日,一段比亚迪车辆在成都天府机场由于司机等客情绪化绕圈开车行驶的视频,经剪辑后以“车辆失控”之名登上热搜。尽管警方明确通报车辆性能正常且现场无事故,但部分舆论仍刻意歪曲为汽车技术问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跳出事件本身,冷静审视,这两场风波的发生绝非偶然。在碎片化传播主导的当下,情绪裹挟了叙事,事实在高速转发中被边缘化。在对中国男足“失望-期望-再失望”的循环里,在对中国汽车品牌的“存疑-质疑-诋毁”链条中,身为汽车行业领导者的比亚迪,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
这并非比亚迪首次遭遇“莫须有”的诽谤。但此次风波的本质更令人警醒:我们是否在以日益严苛的“零容错”,苛责那些真正实干的企业?
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拓荒者,其技术探索与战略定力堪称“长期主义”的典范。当行业仍在油电路线徘徊,它已坚定转向纯电;当“贴牌组装”大行其道,它已自建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当竞争对手追逐爆款营销时,它选择研发投入达542亿元,同比增长36%,推出刀片电池、易四方、云辇等一系列原创成果,并将这些技术开放共享,推动行业标准升级。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全球销量达到214.6万辆,超越特斯拉,连续三个季度蝉联全球新能源纯电销冠。其中,纯电车型销量突破102万辆,同比增长41%;海外销量更是同比激增130%,达到47万辆。在最新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比亚迪位列91位,连续四年上榜,迈入全球前百行列。这是一份属于比亚迪的高光答卷,也是一张中国汽车驶向全球的通行证——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重塑全球出行格局。
品牌层面,比亚迪也早已突破“汽车制造商”的单一标签——赞助欧洲杯与美洲杯、成为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全球汽车合作伙伴、携手“中国足球小将”征战2034、联合国际皮划艇协会推广龙舟文化......这些举措,是其从科技硬实力到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多维表达。
一直以来,比亚迪的发展路径始终清晰:以技术为根基,以品牌为纽带,用可持续的方式,构建“中国制造”的全球信任。
而在江苏,比亚迪常州工厂,正是其强大制造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不仅是江苏制造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典范,更为江苏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常州工厂不仅承担比亚迪新能源车型的生产任务,同时作为出口海外的重要桥头堡,也让“江苏制造”走向全球。
诚然,比亚迪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争议,但此次风波的核心并不在于其产品本身,而是被极端言论刻意歪曲。在中国制造加速向上突破、舆论环境高度波动的当下,我们更应珍惜那些勇于扛起“技术攻坚”与“品牌担当”旗帜的企业。因为当赞助中国足球青训项目都可以被误解为作秀,当因司机个人情绪问题绕圈行驶的视频都可以被渲染为车辆失控,当一家企业的每一次尝试都要面临流量的反噬,真正令人寒心的,不是企业被误解,而是后来者因此望而却步,不敢再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让实干被看见,让善意被理解!中国制造的崛起,需要更多理性与包容的空间。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海燕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