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由蚂蚁集团研究院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家顶尖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共同编制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展态势研究报告》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智变·未来健康”产业论坛上正式发布。
根据国际咨询机构 BCG 的测算,医疗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第二大应用场景,预计2027年占比达到 18%。医疗大模型凭借其在处理复杂医学知识、提升诊疗效率、推动医学创新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已成为各国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的重要抓手。本报告深入研究了医疗健康大模型的发展态势。
全球来看,根据 Data Bridge 的测算,预计至 2031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领域市场规模将达到172亿美元,2023-2031年期间复合增长率为32.60%。
在我国,根据亿欧智库数据,2025年医疗大模型市场规模接近20亿元,在行业爆发期间预计以高达140%的年平均增长率,于2028年突破百亿元。截至 2025年5月1日,我国新发布医疗大模型 133 个,远超 2024年全年的94个、2023年全年的61个。目前累计发布的 288 个医疗大模型中,九成覆盖了政策指引的应用场景。
报告分析了我国医疗大模型的区域分化与集群效应。
其中提到,截至 2024年8月统计,全国共有存续、在业人工智能医疗产业相关企业536家。其中广东省医学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最多,为142家;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在政策驱动下,推动多家医疗大模型与医保、药监数据融合,布局专科诊疗、药物研发和患者服务场景,支持新药研发和数字疗法落地。这一现状反映了发达地区由于具备更强的资金支持、人才储备和技术基础设施,能够更快地推动相关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科技巨头提供的算力支持,形成了以深圳和广州为双核心的医疗人工智能创新引擎;香港科研机构的跨境合作则提供了国际化医疗数据与临床验证渠道大湾区“9+2”城市群构建的多层次医疗数据生态为模型训练提供了丰富数据源。京津冀协同区凭借北京强大的医学研究资源和政策支持,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顶级医疗机构,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集聚效应,为大模型提供了独特训练资源。长三角地区智慧医疗带以上海为核心,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了区域内医疗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流通与协同,同时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国际化资源为医疗大模型企业提供了全球化视野和合作机会。
医疗大模型的应用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发展态势,本报告为了系统评估医疗大模型在各类应用场景的发展水平,构建了十分制的多维度评估体系,采用 GPT-40、DeepSeek、豆包等通用大模型进行初步量化评分,并邀请医疗、统计、金融等行业专家进行交叉验证与校准,建立了医疗大模型应用场景热力图,对11个医疗典型应用场景(纵轴)在数据整合能力、自动化水平等五大应用深度维度(横轴)的表现进行可视化展示。
其中,评分采用 1-10 分制,1分代表着表现极差或几乎不存在,5分代表着表现中等或正在发展中,10分代表着表现卓越或行业领先水平。
从热力图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医疗场景在技术成熟度、应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医院管理等核心场景的大模型应用相对成熟,在多个维度均达到了7分(10分满分)以上的高水平,这表明大模型技术已经开始实质性地赋能此类场景。相比之下,医保、公共卫生等场景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深度和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
在案例部分,报告从居民健康管理、医疗AI智能体、医学科教研三大应用方向分析了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发展现状,结合华西医院、瑞金医院、邵逸夫医院、蚂蚁集团等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全面展现了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成果。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医疗大模型在产品、生态、技术等三个方面呈现出九大发展趋势。在产品层面,基于大模型技术的产品创新将重塑医患交互与服务体验;在生态层面,行业合作模式演进将催生医疗健康产业生态重构;在技术层面,多技术融合将驱动医疗智能基础设施创新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