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曾经是全球直销神话,但却因“隐形压货”暴雷了。
15年合作破裂,3.88亿欠款对簿公。戴尔的销售模式太卷,经销商卷不动了。
2025年7月14日,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受理翰林汇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TCL科技控股子公司)对戴尔(中国)有限公司的诉讼。
翰林汇指控戴尔拖欠货款及利息合计3.88亿元(本金3.74亿元+利息1400万元),并承担诉讼相关费用。
矛盾爆发
双方自2009年签署《戴尔履责经销商框架协议》,翰林汇作为戴尔在中国的核心“履责经销商”,负责备货、分销至下游零售商,合作长达15年。
2022年第三季度起,戴尔频繁要求翰林汇垫付下游零售商返利,同时单方面调低产品转售价,导致翰林汇利润被双重压缩,应收款项无法收回。
2024年1月双方对账确认欠款3.74亿元,但戴尔此后拒绝对话,合作彻底停摆。
经销商有点惨
戴尔在中国市场长期采用“隐形总代理制”,依赖翰林汇等大型经销商承担库存、资金缓冲和渠道管理职能,规避直销模式在中国复杂市场的高成本。
中国区成压货重灾区。
但这有个前提的,就是戴尔的产品要足够好,消费者乐意埋单,最少不能明显落后于友商。
戴尔通过承诺高额返利刺激经销商提货,但实际返利兑现率低且延迟支付。
翰林汇被迫垫付返利后,戴尔又调低售价,造成“价格倒挂”:零售商甩卖价低于批发价,进一步吞噬经销商利润。
但返利常因“未达KPI”等理由拖欠,实际兑现率不足,这也是业内普遍现象。
结果就是中国PC经销商库存周转周期达全球平均水平两倍以上。2021-2024年,IT渠道平均账期从45天拉长至92天。
戴尔为完成销售目标,向翰林汇压货,后者再转压至下游,最终导致渠道库存积压、资金链紧绷。
戴尔在中国渠道管理中的“压货”策略弊端,可能引发更多经销商集体诉讼。
戴尔成为了others
戴尔在中国PC市场份额已跌至“Others”阵营。2021年,戴尔在中国PC市场份额为12.6%,排名第二,仅次于联想。
2023年份额暴跌44%,排名骤降,市场份额从12.6%骤降至8%,排名从第二跌至第四,落后于联想、华为、惠普。
华为、小米以“轻渠道+生态化”策略抢占市场。Canalys数据2024年华为份额达13%,同比增15%。
渠道信任比财报数字更珍贵,共生关系比短期压货更可持续。
2025年Q1,戴尔进一步滑落至“其他品牌”,戴尔面临着国产替代冲击。
全球来看,据IDC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达6840万台,同比增长6.5%。
联想市场份额为25.1%,稳居全球PC市场第一名。惠普、戴尔分别排第二、第三,市场份额为20.9%、14.5%。
前五的品牌只有戴尔一家在下跌,其它四家全部在增长,其中增长量最大的是苹果。
小结
戴尔正加速转型去做AI基础设施。
年初与马斯克的xAI签署50亿美元AI服务器订单后,最近戴尔又与CoreWeave达成高性能服务器交付协议。戴尔AI服务器积压订单已达144亿美元。
参考IBM将PC业务出售给联想,戴尔可以考虑下,将PC运营转为“品牌授权模式”,专注高利润的AI服务器业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