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爱康国宾事件重新将国内健康体检市场拉回到公众视野,这个行业上一次高曝光可能还在 2018 年前后。
彼时,作为专业体检中心(即民营体检市场)领域最大的参与者——美年健康正式完成对行业第三大参与者慈铭体检的财务并表,而行业第二大参与者爱康国宾于 2019 年 1 月完成在纳斯达克的私有化退市交易。
此后,这个市场便慢慢远离公众视野。
这篇文章将借着这一时间点,来简单展现这一市场在过去几年的大致变化情况,从而反映主要参与者在这一领域发展逻辑的转变。
由于行业壁垒低、地方资源分散且难以整合、金融资本逐步退出等原因,过往 “规模为王” 的发展逻辑早已褪色,随着继续渗透和竞争难度的增加,行业主要参与者规模化运营的成本正被不断推高。
很有可能,这种规模化的运营压力才是此次舆论事件背后的行业成因。
按照爱康在美股早前的信息披露,其单个体检中心的主要构成是,在成本端租赁物业和采购医疗仪器及检测耗材,在费用端招募销售人员、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从而大致形成一个单店模型,爱康以自建体检中心和收购现有体检中心的方式进行扩张,也就是直营模式。
其 85% 左右的客户属于 B 端团购形式,其余面向 C 端个体,主要为客户提供健康体检/咨询/评估/干预为一体的服务。
驱动这一业务发展的是,由于国内医疗资源紧张等客观原因,宏观上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促进健康筛查领域的发展和需求覆盖,这其中包括个人常规体检、入职体检、公司福利体检、保险医疗体检等。
根据 Frost & Sullivan 于 2014 年的数据,当时国内体检市场整体规模 749 亿元,全国健康体检人数为 3.73 亿,其中约有 5000 家公立医院提供体检服务,占了 82.9% 的市场;民营专业体检机构大约有 500 家,市场规模约为 127 亿,占 17.1%。
再根据阿里健康数据和前瞻产业院数据,2023 年我国健康体检市场规模大概为 2922 亿元,对应为 4.92 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在健康体检中市场份额占比 70.8%,民营机构市场份额为 21.5%,其他医疗机构占比约 7.7%。
两组数据对比可见,虽然公立医院和民营机构的比例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市场规模和体检人次得到了飞速发展,而在此之前,资本也早就盯上了这一市场。
类似于快滴大战、百团大战,2015 年前后基本是民营体检行业寡头竞争最激烈的时期,这三家机构及其背后的资本都希望通过快速扩充规模来占据市场。
在资本眼中,民营体检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可快速规模化的行业,因为市场需求端在稳步增长,体检中心本身又不具备技术上的可比差异,并且单个体检中心的覆盖区域也有限,资本的介入和加持能够快速整合分散的资源来形成规模化增长,从而在资本市场上实现超额回报。
早在 2012 年,已经经历了 5 轮融资(包括鼎晖在内的众多 PE 机构)的慈铭体检率先在 A 股申报 IPO,但因为种种原因慈铭 IPO 最终在 2015 年终止;爱康于 2014 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开盘市值为 10 亿美元,成为了国内健康体检行业第一股;美年则于 2015 年通过借壳方式登陆 A 股,上市后其市值短时间内一度达到 370 亿元。
在资本加持下,爱康和美年都开启了新一轮扩张进程,2014 年爱康只有 45 家体检中心,到 2017 年已发展为 110 家;2016 年美年 263 家店(179 家控股店和 84 家参股店),到 2019 年提升至 599 家(266 家控股店和 333 家参股店)。
在这过程中,由于 2015 年慈铭 IPO 失利,一级市场投资者需要退出项目,美年于当年收购了慈铭的大部分股权,并最终于 2017 年完成了对慈铭的并表,这也是美年规模化扩张的重要里程碑,以此完全奠定了其民营体检领域 “一哥” 的行业地位。
爱康虽然先于美股上市,但其市值长期介于 11 亿美元-14 亿美元,公司意图转战 A 股寻求更高的估值,最终于 2019 年 1 月完成私有化退市,但可能由于 2017 年和 2018 年的连续亏损和经营压力的问题,其随后并没有再次上市的动作,其与美年的差距被不断拉大。
从 2019 年开始,美年的门店数也基本维持在 600 家上下的规模,表明其也难以再继续扩大规模。
这期间美年营收的增长主要是靠控股店数的提高来驱动,这类似于爱尔眼科并购基金的扩张模式,美年先通过参股体检中心的方式来规模数量,当参股体检中心达到合乎要求的经营水平后再将其并购到自身体系。
美年之所以没有继续规模化扩张的原因可能是:
B 端客户大多是大型公司,这类公司主要聚集在高线城市,而在低线城市 B 端体检需求相对有限;
低线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这一方面会降低美年的客均价,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也会减少,从而降低美年进一步规模扩张的效用和效益;
同时低线市场的地方属性会更强,意味着继续渗透和竞争的难度及代价会更大。
这就限制了大型体检中心的市场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过往支持体检中心快速规模化扩张的资本就不会继续加码,据了解,美年、爱康、慈铭背后的资本包括鼎晖、平安、红杉、凯辉、苏宁、阿里等,他们基本都是 “互联网 +”“新模式”“规模经济” 的投资玩家。
另外,高线城市居民的健康体检数据更适合拿来做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险资和互联网资本也会基于业务生态的考量来投资专业健康体检中心作为其他业务的补充,但在低线城市这类数据的商业价值可能会降低。
因此,这一行业的资本热度渐渐褪去,体检中心也就难以进一步扩张,一旦扩张趋于停滞,原本门槛低、分散的行业特征将导致行业竞争环境加剧,这会影响单个体检中心模型的运营表现。
首先是在成本端,竞争加剧一方面将导致客均价下降,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单个体检中心的收入规模,特别是对于高速扩张的体检中心而言,收入降低会导致物业成本占比的提升,所以毛利率会下降。
其次是在费用端,当行业和公司的发展逻辑从增量转为存量之后,过往被高增长所掩盖的问题就会被逐步暴露。
我国医疗资源本身就存在分配不均、优质医疗/医生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健康体检承担的是整个医疗系统的早前疾病预防和筛查工作,其工作本身并不能够撬动或涉及已处于匮乏状态的医生资源。
所以相比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大多数体检中心招募的医务人员可能会存在专业性和经验上的差距,体检中心需要付出很高的市场对价才有可能撬动有限的优质医务人员。

以爱康数据为例,2014 年其利润结构为 47% 和 11%,但快速扩张之后 2018 年则下降为 42% 和-3%,其费用率则从 16% 上升至 22%,越来越大的租金在压降毛利率,不断上涨的医务人员工资在压降利润率,爱康的经营压力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爱康能够自我调节的无非就是成本端的医用试剂耗材和费用端的医生薪资,但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检查效果和医生素质水平的下降。

再以美年的加盟模式为例,这些年美年的利润结构整体也呈现下降趋势,但美年能够通过收购表现较好的参股体检中心的方式来优化其整体结果,但这也把经营压力给到了参股体检中心。
作为美年参股体检中心的加盟商,其退出的方式基本就是被美年收购,美年会通过发行新股并溢价购买加盟商股权的方式完成对参股体检中心的收购,但条件是加盟商需要完成业绩对赌。
例如,2025 年 7 月,美年拟发行新股的方式收购衡阳美年 84% 的股权,衡阳美年的账面值为 1586 万元,评估值为 4020 万元,溢价率为 153%,但衡阳美年需要在 2025 年-2028 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 320 万元、400 万元、440 万元、及 440 万元,2024 年衡阳美年的净利润为 364 万元。
在这种业绩要求下,美年加盟商所承担的运营压力与上述的奥康类似,其也需要通过压低成本和降低费用的方式来尽可能释放净利润,所以美年参股体检中心可能更会注重对成本和费用的把控,但最终这些压力都会传导至美年自身的控股体系内。
这基本就是此次爱康事件背后行业运营层面的成因,但这也并非只是规模化体检中心才会面临的问题,小体检中心同样会有类似的运营压力和问题。
由于民营体检市场最大的采购对象是大型公司,其团检的决策链往往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导致无论是大体检中心还是小体检中心,都需要投入资源进行客户关系的维护,并非依靠产品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这种 “B 端依赖” 的生存逻辑与 “健康筛查” 的服务本质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晚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