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寻找最“燃”的科研大脑!多个“黑科技”作品亮相南航“天宫杯”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现代快报 时间:2025-11-15 10:16:34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范伟 记者 于露)静音离子风飞艇、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系统、地-空-壁变构型电磁吸附式特种飞行器、多模态仿生飞爬两栖机器人……11月1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四届“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在将军路校区举行。



本届参赛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尖端科技领域展开,涵盖空天飞行器、能源动力、通信导航、传感检测、智能机器人、先进材料、医工交叉等多个前沿领域,70项年度最新科技创新作品参与精彩角逐,诸多“黑科技”作品更是第一次亮相,充分展示了南航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涌现了众多充满想象力和极具创新性的科创作品。

“我们希望能打造一套支持全康复周期、各类康复场景与需求的一体化上肢康复平台。”机电学院硕士生王梓杰与其他成员带来的,是基于仿真迁移学习与技能重构的上肢康复外骨骼交互控制研究项目,旨在通过从康复医师帮助患者训练的视频中提取辅助技巧,并将其落实到康复机器人实机系统中,从而减轻医师的工作负担,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康复治疗,为机器人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现场,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张新睿与团队其他成员展示的一辆无人车上,搭载着高精度多源融合的自主导航系统,为卫星拒止环境下的精确导航提供解决方案。“可以说这是太空旅行的导航,配备惯性导航和星敏感器两个导航设备,可以通过观测太空中的恒星进一步解算处理、传递信息,弥补单一导航系统在信号遮挡、动态等复杂条件下的不足,尤其适用于卫星信号受限情况下的无人机设备自主运行。”


在激烈的竞争中,匠心“孔”铸-面向先进飞行器复杂构件放电-电解无伤智造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本次竞赛的特等奖。团队队长杨宗举介绍,团队针对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片气膜冷却孔与飞控功率构件内部异形孔的难加工问题,在国际上首创了放电-电解复合加工方法,研制了机床装备,实现高效高质加工制造,依托该技术获得了两项应用证明,团队成员发表SCI论文6篇,授权多项发明专利。


据了解,“天宫杯”是南航研究生特色创新实践品牌活动,竞赛举办14年来,参赛队伍已达800余支,参赛研究生4000余人。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航计划”、本博贯通培养计划,加快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设立“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创新实验竞赛培育项目等,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有效激发了研究生创新实践热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向雷表示,“天宫杯”就像创新的苗圃,培育的创新项目屡屡在系列赛事中摘得最高奖项。“同学们不只是埋首书斋,更是把手上的学问和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做出了一大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应用前景的成果。不少项目已经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活水’。我们还特别邀请了一批产业教授加入评审和指导,就是希望把产业的‘真问题’和市场的‘新需求’直接带到同学们面前,让创新更有生命力。”

(部分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