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乎理想“纯电转型”成败的新车型——理想i8正式发布了,但却似乎有点出师不利,尚未真正上阵,便已陷入舆论漩涡。
发布前夕,理想和乐道双方的高管在微博上率先“交锋”,理想汽车副总裁刘杰称有黑水军恶意抹黑理想i8,矛头暗暗指向乐道。不过,事件很快迎来“反转”,网友查明原来是一位理想L9车主发布差评,随后向乐道总裁公开致歉。
在理想i8发布会当天,理想播放了中国汽研主导的“重卡对撞测试”视频。视频中,理想i8和重卡正面对撞,理想i8受损程度有限,但重卡的驾驶室和后货箱却出现明显的分割。网友认出该卡车为东风柳汽旗下的乘龙卡车,乘龙卡车随即在评论区回应“被摆了一道”。
种种争议之下,理想i8的口碑也受到一定影响。据悉,理想i8共发布了Pro、Max、Ultra三个配置版本,售价为32.18-36.98万元,但不少消费者却认为其售价跟配置并不匹配。
资本市场更是用脚投票,理想i8发布会后次日,理想汽车美股收盘跌幅6.2%,港股收盘跌幅更是达到了12.84%,截至8月4日撰稿日,其在港股市场市值蒸发约300亿港元。
理想急于再次证明其“纯电路线”的可行性,但耗资20亿重塑的理想i8,到底能否撑起理想的“纯电梦”?
沉寂一年,再战“纯电”
理想i8引发的舆论风波仍在持续发酵,这一状况,难免会让大众回忆起一年前理想 MEGA遭全网群嘲的艰难时刻。
作为理想旗下首款纯电车型,理想MEGA上市前关注度极高,但令人意外的是,这款备受期待的车型,却被网友一边倒吐槽造型像“棺材”“灵车”,市场销量也惨遭滑铁卢,上市首月仅售出1145台,与原本设定的7-8万辆的年销售目标形成巨大差异。
理想MEGA的表现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理想对纯电市场的炽热野心。随后,李想紧急踩下刹车,将原定2024年上市的i8推迟一年发布。
曾经每日更新社交媒体的李想,也开始淡出大众视线。不过,在理想i8发布前夕,李想却再次活跃起来,不仅cue了小米雷军,表示要致敬小米YU7;还在发布会上自嘲“第一眼看到i8设计图觉得有点丑,后来越看越顺眼”,似乎在为理想i8的造型先打“预防针”。
一边向竞争对手“示好”,一边以自嘲姿态提前化解潜在争议,李想重新回到幕前,却把姿态放得更低,也反映出理想i8这一仗的确是不容有失。

对内,理想i8承载着理想探索纯电路线的使命,特别是在理想MEGA失利后,公司急需一款爆品重新提振士气,同时向外界展示理想转型纯电路线的可行性。
对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渐白热化,理想已日渐丧失增程路线的先发优势,“家庭用车”的市场心智也不断被瓜分。
在今年上半年的新势力销量榜单中,理想的“销冠”宝座已被拥有“半价理想”之称的零跑逆袭拿下,尽管理想仍以20.39万销量暂居第二,但也急需一款具备市场说服力的纯电产品,以稳住其在新势力头部阵营的地位。

为了打赢这场关乎品牌未来走向的“翻身仗”,理想i8的登场较原计划“迟到”了近一年。在此期间,理想对产品矩阵进行了系统性调整:
其将MEGA独立出来,定位为不追求规模的品牌符号;纯电产品则自成一条产品线,以“i系列”来命名,并与原本的“L系列”增程式车型形成区隔,构建起增程、纯电、MEGA “三线并行”的产品布局,实现了足够清晰的差异化定位。
其次,要将MEGA与“i系列”区隔开来,两者在视觉上也要有更大的差异,据多家媒体报道,理想i8设计改动所产生的投入约为20亿元。
目前来看,理想i8保留MEGA身上的部分特性,比如“高铁车头”的设计,虽然造型备受争议,却能够进一步保证车内的空间感。不同之处是其尾部摒弃了MEGA的激进风格,内饰细节也进行了大幅调整,质感较L系列SUV有所提升。
在车内空间体验上,理想i8将三排六名乘客的乘坐体验放在第一优先级,为此甚至砍掉了前备箱,将更多空间让渡给座舱内部;在驾驶体验上,理想i8重新调整驾驶标定,希望能像宝马 i7 那样兼具豪华和运动质感。
用李想的话来说,“理想i8 =越野车+轿车+MPV”,不仅避开了理想MEGA走过的“坑”,还希望尽可能照顾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做到“既要,又要,还要”。

既要又要,两头难讨好
可惜的是,“什么都想要”的理想i8,却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大爆”。截至撰稿日,理想i8仍未公布大定数据,相较于友商的高调宣传,理想的“沉默”也被视为对“i8失利”的承认。
为了让理想i8能够“一炮而红”,理想打出的“牌”并不只是车身设计和硬件升级,其还拿出了自研辅助驾驶架构MindVLA,让理想i8成为了第一款搭载VLA的理想车型,能够根据驾驶员发出的指令实时调节速度,完成靠边、继续行驶等动作。
在理想i8上市前夕,理想汽车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4月,理想将“产品开发团队”与“产品商业团队”合并为“产品线”部门,进一步推动产品商业化;6月,原“研发与供应群组”和“销售与服务群组”被并入新成立的“智能汽车群组”,意在打通产业链全链条,提高流程质量和执行效率。
上市前夕,理想对内更两度动刀。4月,将“产品开发团队”与“产品商业团队”合并为“产品线”部门,进一步推动产品商业化;6月,再将“研发与供应”和“销售与服务”并入新设的“智能汽车群组”,试图打通全链路。
万事俱备,但理想i8似乎还是欠了一点“东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首先,竞争对手四面环伺。理想i8所处的30-40万元的纯电SUV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乐道L90、特斯拉Model Y L、小米YU7、问界M8纯电版等对手,对理想i8都有一定威胁。
乐道L90称得上是“价格杀手”,采用电池租用方案的起售价低至17.98万元起;问界M8纯电版、特斯拉Model Y L则背靠华为、特斯拉品牌,在辅助驾驶技术和智能终端生态上更有优势;小米YU7的营销热度也不容小觑。
相较之下,理想i8看似“面面俱到”,实质却有点“用力过猛”,一旦与竞品直接对比,更容易陷入“长板不突出、短板更明显”的尴尬境地。
在定价上,理想i8祭出了“油电同价”的噱头,但却被用户质疑“高价低配”。网友指出,“(i8)Pro版连冰箱、彩电、流媒体后视镜都没有,智驾是地平线方案,电池是欣旺达,定价跟配置完全不匹配” 。

在智驾系统上,业内担忧理想i8的英伟达Thor-U芯片算力难以支撑VLA大模型运行;其分别面向驾驶辅助和生活场景推出的双语音助手,也被用户质疑“简单问题复杂化”。
其次,错失了最佳的时间窗口。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宣传焦点也从最初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沙发彩电冰箱,逐渐扩展到高阶辅助驾驶、车内空间体验、高压快充平台等。
假如理想 i8 按原计划于去年上市,它几乎能独占35-40万的六座纯电SUV市场,但“迟到” 一年后,这一市场竞争已明显加剧。
“沙发彩电冰箱”的核心策略已被对手频繁复制,车企对车内空间的探索也有了新突破,比如6/7座可灵活切换,将后备箱挪至“前备箱”等。相较之下,理想i8仍沿用旧有设计思路,更被网友调侃“用2024年的配置打2025年的仗”。

最后,营销翻车则更是雪上加霜。理想与友商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变成品牌之间的“公关战”;其跟乘龙卡车的碰撞测试,更被网友怀疑是一出提前准备好的“双簧戏”,无论真相如何,对理想的品牌形象都造成了不少损害。

套娃故事,还能说多久?
种种压力之下,理想i8的销量也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综合各家证券机构数据,市场对理想i8的销量判断相对保守,预计月销量稳定在4000-5000辆左右。
尽管这个数字并不算“大爆”,但考虑到激烈的竞争和有限的市场,去年30万元以上三排座纯电SUV仅销售了2.6万辆,如果理想i8能取得以上销量,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

不过,理想i8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理想i6的销售预期。有媒体引述理想内部人士称,理想可能会将上一轮调整后的全年64万销量目标下调至58-60万辆,但内部还没有完全拍板。
诚然,理想i8在技术、配置、智能化方面都倾注了不少心思,但终究未能实现“掀桌子”式的突破,除了市场竞争加剧、竞品快速跟进等外部压力之外,也折射出理想在纯电转型关键期面临的挑战。
理想的“套娃策略”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其优势在于能够以较低的试错成本快速扩大市场,在车企已经打造出“爆款单品”的前提下,后续“套娃”的车型都能承接“爆款”的市场热度与用户信任,快速覆盖更多细分市场。
李想也在近日的访谈中谈及“套娃”模式,其表示像苹果等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顶尖的产品,都采用套娃式设计,标准化设计能够达成效率与成本的最佳平衡。

但硬币也有两面,随着市场竞争节奏日渐加快,“套娃策略”的风险也会随之而攀升:一旦“爆款单品”出现口碑滑坡或市场遇冷,“套娃”车型便会连锁受累,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的连带效应,反而会让风险成倍放大。
目前来看,理想的“L系列”仍在市场上稳占主流,但也逐渐触及天花板。如果以营收和销量简单计算,2025年一季度理想的单车均价为27.89万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31.84万元显著下滑。
一方面,其他竞品正在挤压理想的市场份额,导致其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的策略;另一方面,“套娃策略”的反噬效应逐渐显现,当低价车型同样搭载了高端产品的“核心配置”,消费者自然更倾向选择低价车型。
某种程度来看,理想i8集“越野车+轿车+MPV”于一身的定位,也是理想打破“套娃模式”边界的一种尝试。如果说理想i8是理想的“堆料之作”,那么后续的理想i6则更有望从市场反馈中提炼家庭用户的真实细分需求,冲击下一个“爆款”。
不过,理想i8的出师不利,还是给理想敲响了警钟。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车企的试错机会已经不多了,如果理想不能打破以往的路径依赖,跳出既有产品“设计执念”,将很难在新旧赛道交替的关键窗口中找到突破口。(楷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