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消费,消费!
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是今年中国经济的头号任务。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要找准关键着力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系统清理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合理限制,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多元化供给。
促消费需要多措并举,既要从根子上稳定预期、提升消费能力,也要用行之有效的工具来激活潜能、盘活资源。能不能用相对可控的成本,最大程度撬动市场活力,形成一个有力的支点,很考验智慧。
外卖平台发放的消费券,因其覆盖面广、操作便捷,特别是与海量消费者日常生活场景的深度连接,就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支点。
小小一个外卖箱,潜藏消费新动能,激活消费新潜能。以淘宝等平台为例,其推出的“淘宝闪购平台消费券”等补贴措施,覆盖餐饮、商超、医药、鲜花等多个本地生活服务场景。
这些消费券通过算法精准投放,结合用户实际需求和商户经营状况,形成了一种“线上引流—线下履约—数据反馈—动态优化”的闭环机制,并且在盘活存量的同时,不断激活增量市场。
一组最新披露的数据可以佐证这一判断。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发布的报告,闪购消费券的消费拉动作用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每1元的有效闪购补贴带动了消费者6.76元的额外消费,如果各家平台全年保持同样的补贴力度,预计可带来6760亿元综合消费增量;研究还发现,闪购渗透率与地区餐饮商家平均线下周营收正相关;闪购优惠券对参与商户的线上、线下营收都有正向拉动作用。
也就是说,线上平台的实惠非但没有挤占线下消费的空间,还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着商家不断提升服务、拓展客源。此外,淘宝闪购消费券对小型商户线下营收增长呈现显著的拉动作用,特别是对营收规模最小的25%商户拉动作用最强,拉动比例达44.5%。换句话说,平台的流量溢出,让常常“被淹没”的小商户有了“被看见”的机会,客观上既做大了蛋糕,又盘活了市场。
消费券为何有用?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并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基于详细的市场研究和需求分析。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识别高潜力消费群体和低渗透率服务场景,将有限的补贴资源精准投放到最能产生边际效用的环节。
比如,今年饿了么在上海金山的活动中,不仅设置了简单直接的“满40减20”优惠券,还针对不同群体推出了专属服务,如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9.9元吃饱,19.9元吃好”的专属餐食。这种精准化、差异化的设计,最大程度与分众用户的需求实现嵌合,从而让有限的资金最大程度发挥效用。
同时,平台还通过流量扶持、运营指导等方式,帮助中小商户提升线上运营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接消费券带来的客流。这种“技术+运营+补贴”的组合拳,使得消费券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再进一步看,小小一张消费券,也可能成为串起整个服务消费链条的中心节点。我们不难画出这样的图谱:消费者使用消费券下单,带动了骑手配送需求,增加了就业机会;商户因订单增加而扩大采购,拉动了上游供应链;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了整体效率。这种“一券撬动多环”的效应,正是平台经济在经济大循环中的独特功能。
宏观上说,平台消费券与国家宏观政策取向之间,也正在形成良好互动。央行专门设立的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旨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住宿、餐饮、文旅等服务领域。而平台消费券则从市场端发力,有效刺激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宏观政策、微观工具的协同联动,指向的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密切配合。
值得强调的是,发消费券,并不是打价格战,也不能变成打价格战。前段时间,部分平台的“0元购”竞争曾引发“内卷”担忧。但从全国范围的实践不难看出,负责任的平台,不会简单地打非理性低价牌,更不会罔顾成本,通过一味压价来抢夺客源、挤兑市场,甚至为此不惜降低服务质量。
为市场所乐见的消费券,一定是一个创新工具,而非短期竞争武器。人们对消费券效果的评估,也不会只看票面上的数字,更要看服务好不好、体验好不好。从近期市场表现看,这种良性竞争的格局已在逐步形成——注重补贴精准性和可持续性,通过补贴来刺激服务提升。
要在不断规范中,鼓励这样的良性竞争,并看到良性竞争给市场带来的至关重要的激活作用。消费者得实惠、小商户扩规模、平台获黏性、就业增岗位——小小一张消费券,使用得当,完全可以带来“满盘皆活”。最终,它将造福整个经济,造福每一个人。
原标题:《外卖小生意激活千亿增量 消费券带来“满盘皆活”》
栏目主编:崔家琛 文字编辑:徐卓人
作者: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