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几千万人等雨停!华北暴雨,西北暴雨,背后是不可忽视的一场危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智谷趋势 时间:2025-08-05 20:26:26


作者 | 知远

北方气候,正在“南方化”。

今年全国大江大河的首次编号洪水,发生地居然不在南方,而是河北滦河(2025年第1号洪水)。

近期这轮暴雨中,北京密云潮白河支流白河等多条河流,也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

而就在昨天(8月4日),北京再次拉响最高一级的暴雨红色预警,市民“非必要不外出”。

前一晚,宁夏同心、青海化隆、刚察,这些原本干旱少雨的地方,也轻松地突破了暴雨历史极值。连甘肃、宁夏一些人家的调料盒、瓜子,居然都开始发潮了。

一条看不见的雨带,真的悄然北移。

比暴雨更可怕的,是惯性思维的滞后。缺乏应对极端暴雨经验的北方城市和老百姓,如临大考。


所有北方人,都需要更新一个认知,北方气候“南方化”,不再只是调侃,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这包括两点,一个是高温,一个是多雨,综合起来还能体会到古人“流放岭南”的湿热难耐。

比如这个夏天,空调装到漠河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些东北大学生躺在澡堂地上纳凉睡觉,北京人形容出门就“发馊”,像“被牛含在嘴里”,黏糊糊的感觉甩也甩不掉。


相比气温带来的不适,降水带来的影响,更具有挑战性。

比如7月24日到29日这轮强降雨,北京密云上甸、房山霞云岭、河北兴隆、易县等地日降水量均突破历史极值,最高飙升到540.7毫米,而北京、河北等地一年的雨量通常是500到600毫米。

意味着在河北兴隆、北京密云等地,三四天,下完了一年的雨。


北京洪灾冲击怀柔西湾子村

这背后,是自2011年以来中国雨带显著北扩趋势下的一个缩影。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近期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提到,北方强降雨的发生时段不断拉长,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比如过去是局部强降雨,现在是一大片强降雨,过去是某个时间段集中暴雨,现在是暴雨反反复复,走了又来。

一个显著的证据是华北的雨季明显拉长,常年平均29.6天,但在2021年和2022年,雨季持续时间分别为59天和50天。比如今年华北雨季是1961年有记录以来开始最早的一次,比常年偏早13天。

随时间拉长,降雨量也明显偏多,2000-2020年间北京年平均降水量为 534mm,年降水量波动范围为410-711mm。可2021年就达到924mm,2022是个相对干旱的年份,随后2023年又达到727mm,2024年更高达782mm。

所以长期看,北方气候“南方化”板上钉钉。

那么这样的变化,到底是好是坏?


有人说这是好事,干旱少雨的地方也下起了雨,意味着可以种更多的禾苗小麦,产更多的粮,甚至重现“汉唐盛世”。

比如新疆,沙漠里都可以种水稻了。

去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在新疆和田沙漠温室试种快速繁育水稻获得成功。今年5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育出千亩水稻,柯坪盐碱滩的小麦堆满粮仓。新疆成了超越“鱼米之乡”江西、比肩“黑土地之乡”辽宁的全国粮食主产区。

还有人说象群向北迁移,是祥瑞之兆,意味着大陆国家的盛世即将到来,因为古代河南就有象群生存,河南古称“豫”就是这么来的,而那时正是盛世光景。

但现实可能很残酷。

因为短期来看,当下华北、西北等地发生的暴雨还是极限切换模式,老天爷稍微翻个身,地上都能听到骨头响。

比如西北的土地渴求的是绵绵细雨,但现在的气候更像是“开闸放水”,就像给沙漠灌海水,喝得越急,蒸发得越快,所以短期是洪水滔天,长期是干旱加剧。

一些原本生态脆弱的地方,甚至根本不能承受极端暴雨的分量,2010年甘肃舟曲发生的泥石流,就是一个例子。


甘肃舟曲2010年三眼峪沟泥石流

当时也是突降史无前例的特大暴雨,第二天,山崩地裂,一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发生,几乎半个县城被淹没。

一些舟曲人还以为是地震来了,快速跑到楼下,结果被冲走……最终,1765个生命,像被洪水卷走的“行李”,悄无声息地消失。

舟曲的教训,深刻说明了一个道理,比暴雨更可怕的,是我们惯性思维的滞后。

很多人根本没有转变思维,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

比如密云养老院这次出事,因为过去一直都是安全地带,根本没有想到要转移,直到洪水破门,才知危险来临……

再比如山西消失在暴雨中的14个摘辣椒的零工,清晨5点,暴雨红色预警已经响了一个小时了,可他们依旧冒着雨出发。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谷前堡镇附近搜救现场

而前一天晚上,村干部还在村里面喊大家转移,可是这辈子没见过发过洪水的山西村民,根本想象不到发洪水是什么样,不以为意,多数人留在家里不肯走。

直到后半夜,许多人家里发现进了水,墙塌了、炕没了,人们才真正亲身体会到洪水的威力。

代价,太沉重。


所以北方气候“南方化”,或许是筑坝蓄水,点绿成洲的天赐良机。

但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如何学会适应这场剧烈的变化,依旧是考题。

对于那些北方城市,如何未雨绸缪,从基础设施到治理模式做一次彻底的升级,更是个大课题。

比如忙着装空调的东北,不仅仅是空调、抽湿机这些家居配置的落后,整个区域都面临“城市系统跟不上气候变化”的尴尬。

从建筑上来说,东北的建筑习惯是御寒为主,厚保温层、双层玻璃、密封窗户,冬天保暖,夏天却很难散热。很多老小区不通风、绿植少,室外道路大量使用沥青和混凝土,这些都像海绵一样把热吸进去,再慢慢释放。

再比如2021年遭遇特大暴雨的郑州,此前投资了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结果建设的工程,只能承受连绵细雨,根本受不住瓢泼暴雨,被市民批评“这块大海绵,吸水不沾弦(不靠谱)”。


海绵城市示意图

还有被冠之“城市良心”的下水道,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因为历史原因,中国许多城市最初都是在苏联帮助下建设下水道系统的。

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智谷趋势此前文章《这场暴雨,让我们意外发现了中国最有“良心”的城市》里提到,苏联下水道排水量是根据莫斯科降水计算公式确定的,而且依据的是降水平均值(非极值)确定的最大排水量。

然而,莫斯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82毫米,对比我国,许多区域都受季风影响,极容易出现极端暴雨。

这就导致:建设“不适配”。

比如2021年7月20日当日,郑州市主城区共有38个排涝分区,只有1个达到了规划排涝标准,部分分区实际应对降雨能力甚至“不足5年一遇”。因为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小管径排水管道仍在运行。


排水管网改造,图源:郑州市城市管理局

全国来看,我国从2020年也开始启动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根据去年5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暴雨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华南、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东部等地。

然而,这次普查是依据2020年之前的降雨数据进行的

但这几年气候呈现的情况,显然已经更复杂了。这份普查的数据报告,亟待更新。

陈旧的系统,面对层出不穷的极端情况,该如何是好?


有专家建议,极高暴雨洪涝风险区的居民,最好强制搬迁。

比如紧挨着密云的河北承德兴隆县,被冲垮的不仅是房屋,还有被大水带走了耕种的土地,留下的只有大石头沙粒,牛羊吃的草,也累上了一层厚厚的泥浆,赖以生存的条件都没有了。可是很多人,还是不愿意走。因为他们不知道,搬迁之后,日子该如何继续。


联合国人居署程序委员、国务院外专局规划专家饶及人则提到,城市防涝存在“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

治标是泄洪设备不可或缺,治本则是重中之重的地下管网。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中地上和地下比重几乎达到1:1。

“罗马古城现存排水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有‘3.3×4’米;东京下水道直径近12米;纽约下水道宽敞明亮,是《007》系列、《碟中谍》系列电影中的常客。”

而且西欧城市普遍采用的雨水公式是根据雨水峰值(最大降水量)确定下水道的排水量。


1892年开始,游客就能坐车参观巴黎下水道

中国古人的智慧也不是没有,甚至更早。中国古代庭院透水地面比例高达80%,还筑有池塘,下雨时可以蓄水,干旱时不至于缺水,这样的布局值得现代小区借鉴。我国古代园林绿地全部下凹,在雨天可充分接纳地表径流、涵蓄降水。

修建于北宋时期的赣州古城福寿沟,900年来从不淹水,更是典范。

所以实践证明,中国人,是能够从容预防极端暴雨情况的。

一个好消息是,在“十五五”规划中,气象部门正在推动将极端灾害风险治理纳入国家整体安全体系中。

2024年,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更是创历史新高,达1.35万亿元,指向一批国家重大战略水安全保障工程、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这一次,或许真的有望促使国家从上到下更加重视极端灾害风险治理,从而引发更多思考和行动吧。

毕竟,天上下的雨,真的不一样了,我们的应对措施,也该不一样了。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

资料:

城市进化论:反思郑州:500亿海绵城市防不住“千年一遇”?

智谷趋势:这场暴雨,让我们意外发现了中国最有“良心”的城市

智谷趋势:东北热过三亚,沙漠种出水稻,毒虫开始北上,气候彻底乱套了

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暴雨红色预警中!哪里最脆弱?

南风窗:华北暴雨,靠什么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