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基础大模型之后,具身智能机器人正成为中美AI竞赛的另一条战线。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美国东北大学教授李向明近期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美国科技投资的热情高度集中于占领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制高点,这恰恰给了中国极好的时机,去打造低成本、高性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形成供应链优势。
李向明认为,中国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出海”,将比机器人整机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因为发达国家可能担忧其他国家生产制造的整机存在安全风险。
无论从具身智能初创公司的数量,还是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密集程度来看,中国目前都显著多于其他国家。摩根士丹利在7月下旬的一份报告中预测,未来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将愈发占据优势,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差距将逐步拉开。
李向明表示,未来三至五年,将是中国抢占人形机器人赛道高地的“黄金窗口”。当前中国市场形成的机器人热潮,能为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和经验积累。尽管不少声音发出对行业泡沫化的担忧,但李向明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才走了“万里长征第一步”,现在的泡沫还远远不够。即使后续泡沫破灭,具身智能赛道也可能像当年的互联网浪潮一样,诞生出行业巨头。
李向明曾在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知名科技公司担任高管,其新书《人形机器人》已于7月由中信出版集团翻译出版。这本书探讨了人形机器人未来深入人类多场景生活的前景,并前瞻性地关注到这场自动化革命带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挑战,如全球供应链重塑、岗位替代、安全伦理等。
《人形机器人》一书的封面。
针对全球供应链重塑,李向明提醒,先进机器人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完成对人工的替代之后,发达国家能以极具竞争力的成本生产产品,从而削弱低工资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推动制造业的回流,这将打破传统的全球供应链格局。“这正好符合特朗普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的诉求”。
相较之下,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双重劣势”:既难以与发达国家的机器人驱动的制造业竞争,又缺乏自主投资机器人技术的资金实力,由此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当机器人有能力去完成重复、有危险或有高精度要求的任务之后,部分工作岗位将不可避免地被取代。李向明预测,失业风险主要发生在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阶段,具体可能出现在10-20年后。他提出的应对之策是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考虑向从自动化中收获巨额财富的机器人公司征收专门税收,作为提供基本保障的资金来源。失业人群可利用这笔收入进行新兴岗位的技能再培训等。
若人形机器人后续进入工作场所和家庭,隐私和伦理等安全风险也将随之而来。部分人形机器人公司目前已注意到该问题,例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6月下旬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到一个案例:近期一位客户采购了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去参加活动,不小心把一个小女孩的鞋踩掉了,引发全网关注。虽然并没踩伤小女孩的脚,但这也是非常大的安全隐患。王兴兴意识到,在近距离跟人交互的场景中,与伦理道德相关的安全性问题,可能比技术问题更具挑战。
在《人形机器人》这本书中,李向明详细罗列了数据安全和AI决策透明度等维度的风险。人形机器人配备了传感器、摄像头、麦克风,并能连接互联网,会收集大量数据,引发人们对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的安全担忧。比如,机器人持续不断的监测,可能会让用户感到被侵犯,导致心理不适。因此,如何通过合规监管和伦理设计,实现机器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将是一项复杂的挑战。而在AI决策层面,确保决策透明度和建立有害决策问责机制至关重要,这能让用户理解机器人的决策过程,提升信任度。
为了确保人形机器人的决策符合伦理规范,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提出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除非与第一定律冲突;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存在,除非与第一或第二定律冲突。
在“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的基础上,李向明进一步归纳出人际共存的五项行为准则:其一,人形机器人必须有同理心,能理解和回应人类情绪;其二,人形机器人做任何决定必须行为透明;其三,人形机器人必须给人类生活带来赋能,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其四,人形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而不能进行破坏;其五,人形机器人的进化必须经过人类允许。
李向明呼吁机器人开发商在设计和研发过程中,把“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和他提出的人际共存五项行为准则内嵌进去。“确保伦理是基础,而不是事后考虑的因素”。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