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智驾平权,博世抛出基建“阳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华尔街见闻官方 时间:2025-08-06 14:21:51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五年后,今天车企们耗费巨资、引以为傲的全栈自研智驾,将变得和安全气囊一样普通”。这是博世对中国汽车“内卷”战局的终极判断。

7月26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当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走上演讲台时,整个行业都在关注这家百年Tier1巨头,将如何为极度内卷的中国车市开出新药方。

他的演讲描绘了一条清晰而宏大的路径:在当下,以领先的智驾能力帮助车企迅速补齐短板、摆脱焦虑,穿越狂卷的周期跟上行业竞赛步伐;在远方,则致力于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基础设施”供应商,为行业的未来奠定基石。

博世的“阳谋”逐渐浮出水面,它要成为汽车智能时代的英伟达、高通,扮演不可或缺的底层核心角色。这是其未来战略的起点,也是打破车圈价格战内卷困局的关键一役。

化身智驾“新基建”

“未来随着技术的收敛,智驾一定会成为像今天的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的标准件”。

当车圈“智驾平权”竞赛如火如荼之时,吴永桥却在7月26日WAIC论坛上抛出激进论调——智驾迟早标配,“后进生”车企与其狂卷自研,不如将精力和资源投入更能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的智舱赛道。

在吴永桥看来,车企没必要因为自家智驾没有跟上形势而焦虑。吴永桥的思路很明确,他认为眼下国家已经对智驾行业出台了诸多严格的标准化措施,而主机厂即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标准化,也不会为产品销售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智驾未来不会给人带来情绪价值,从A点送到B点,安全、舒适、送达即可,不会成为主机厂卖车差异化的竞争亮点”。吴永桥甚至断言,“未来主机厂可能在四五年后放弃全栈自研”。

平心而论,眼下车企们对智驾的重要性早已谙熟于心,从奥迪、奔驰到宝马,甚至是丰田、大众等越来越多的海外汽车巨头,都纷纷在中国市场与智驾供应商联姻,以求快速补齐短板。

这也就意味着,智能汽车竞争正朝着“生态整合”方向发展。

吴永桥表示,远期来看无论中高阶智驾,都将逐步成为汽车标准件。在这个可预见的未来,那些仍在智驾的“算法黑洞”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车企,将面临巨大的战略风险。

有业内人士向华尔街见闻指出,主机厂自研智驾要投入一两千人团队和每年数十亿资金,但也就能适配自家十余款车型,反观供应商能以类似资源覆盖几十款车型;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主机厂全栈自研需要3年时间才能打通各个流程。

于是,吴永桥对症下药,向深陷竞争压力和投入风险的车企们抛去一个诱人的方案——由博世提供高起点、可快速量产的成熟方案。车企们与其联姻以迅速补齐智驾短板,将宝贵的研发资源投向真正能创造差异化价值的领域,从而在这场“内卷”之战中突围。

显然,这位汽车供应商巨头想成为行业“水电煤”一般的“基建者”,以此托举起中国市场的车企。

事实上,吴永桥的想法正逐渐成为部分供应商的共识。

在今年3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就将时下车企们奋力争夺的智驾高地,视为未来车车都标配、“不提供情绪价值”,且不会定义品牌的基础功能。

他直言,这看似是行业反共识的思考,但若回顾手机过去30年历史,手机厂就经历了通讯基带全员自研,到德州仪器、高通横空出世后,80%依赖供应商的巨变。

“当功能性价值随技术大跃进时,厂商要么自研要么用供应商,但不变的核心是以快打慢、以高打低,没有跟上速度的诺基亚、摩托罗拉们就会被时代颠覆”,余凯如是说道。

或许,智驾行业的新变数正在悄然诞生,在博世等的推动下,汽车也向AI机器人时代迈了一步,汽车行业也将迎来最刺激的变革时刻。

不过,想成为车圈的破局者,博世何来的勇气?要知道特斯拉、华为、小鹏等头部玩家能在智驾赛道站住脚,都在于早年的预判与持续的攻坚和积累。

吴永桥此时打出了他的底牌。

Tier巨头的底气

“规则时代我们很难追上华为等玩家,他们做了十多年花了几百亿积累了十多万Corner Case。”吴永桥直言道。不过他旋即调转话锋,“到了现在的端到端时代,有钱、有算力、算法好、数据质量高,持续不断的训练一定能赶上头部玩家”。

他指出,理想就是弯道超车的代表。在上马AI后,行业跟华为的差距已经从一年缩短到了三四个月。吴永桥自信地说道,2025年下半年推出一段式端到端后,博世有机会实现体验上的反超。

不过,在通往金字塔尖的路上,博世并不冒进,以行业基建者自居的它,将落地交付作为头号目标。

当前,VLA(视觉-语言-行为)和世界模型声名鹊起,被许多人视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终极方案。但吴永桥以一个资深工程派的冷静视角,指出了其短期内难以落地的核心障碍。

“许多人在探讨世界模型VLA,一段式端到端,这些名词的讲解非常容易。然而,如何将复杂的技术进行工程化落地和交付,这是极具挑战的。”吴永桥表示,“首先VLA的多模态特征对齐都非常困难;第二多模态数据的获取、训练非常困难。”

他进一步点出了最致命的工程瓶颈:“如果VLA模型需要部署在一个芯片上,达到真正的行车安全和驾驶高度拟人化必须做到7B、10B参数规模。但现在所有的智驾芯片都不是为大模型设计的。”

他解释说,这种算力与带宽的错配,导致大模型在现有芯片上运行时,“频率很难做到10赫兹”,这意味着模型“无法实时控车”。

这是一个冰冷的工程现实:再先进的算法,如果不能满足实时高响应的车辆控制需求,就只能停留在PPT上。吴永桥判断,真正的VLA大模型落地,可能需要等待“3年5年之后”,新一代芯片的出现。

吴永桥的这番话道出了行业的共同痛点,他甚至用“汽车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没有之一”来形容高阶智驾的落地难度。无数雄心勃勃的项目,最终都倒在了大规模量产和工程交付的门前。这其中的复杂与煎熬,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他感同身受。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所以工程化交付和落地,是决定智驾能否走向未来的核心要素,并非技术本身。”面对未来技术的“远水”,博世选择了能够解“近渴”的务实路线。

“我们一直坚定做一段式端到端,”吴永桥表示。这种方案,将感知、规控等多个环节整合为一个模型,以实现更拟人化的驾驶决策。

其“一段式端到端”方案,不仅仅是一套算法,更是一套包含了硬件、软件、测试、验证和生产在内的完整“交钥匙”工程。这种能力,使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供应商,更是一个可靠的“基础设施”建设者。

博世并非纸上谈兵。吴永桥在大会上宣布,博世与本土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合作,基于英伟达Orin-X芯片打造的“一段式端到端”智驾方案,将于今年8月底在星途的高端车型上实现落地。

可以说,这正是博世作为全球顶级Tier1的核心价值所在。当新势力和科技公司仍在为“交付之痛”而挣扎时,博世已经将大规模、高质量的工程交付能力内化为企业的DNA。

行业内卷“破局者”

至此,博世的“阳谋”已经展现,它的野心是说服大多数有“智驾焦虑”的车企,用自家方案穿越狂卷的周期,跟上行业竞赛步伐。

但事实上,成为主机厂“救世主”的博世,也是试图推动整个行业逃出内卷叙事,重回增长正轨。

在WAIC的演讲中,吴永桥直言,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正面临一个严峻的悖论。

今年1-5月,中国汽车工业营收增长7%,但利润却惊人地同比下滑了11.9%。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是行业“内卷”最直观的体现。吴永桥坦言,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除了极少数企业,绝大多数供应商,包括博世在内,都面临着巨大的价格压力。

“本来中国车圈应该有几千亿的利润,车企给供应链传递‘寒气’后几千亿灰飞烟灭”,在吴永桥看来,车圈价格战给整个供应链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你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供应商会破产、倒闭。我相信2025年的价格战一定会降温,不会这么无序地打下去”。

因此,去年开始掌舵博世智能驾控业务后,吴永桥开始果断决策,其中的关键是为博世注入“狼性”。

“大家不拼的话就没机会了。博世是唯一留在牌桌上做高阶智能驾驶的厂商,采埃孚、安波福、电装等企业都退出了高阶智驾。不去拼、不去卷没有任何机会,不可能有跟巨头有交手的机会。我要求ADAS团队更加推行‘狼性文化’,以更好地适应中国智驾的生存方式”。

而博世的雄心,显然不止于成为智驾的“标准件”供应商。在吴永桥描绘的蓝图中,当智驾逐渐同质化后,汽车竞争的主战场将发生一次戏剧性的转移。

他认为,在“百公里0接管”的智驾时代到来后,“座舱会迎来百花齐放、大放光彩的时刻”。与智驾的功能属性不同,“座舱可以给人带来情绪价值”。吴永桥批评当前座舱体验“高度同质化”,仅仅停留在语音、导航、音乐等浅层交互,是被动式的,无法体现真正的AI能力。

博世正在与主机厂合作探索的,是一个拥有高达300TOPS算力的AI智能座舱。他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你走进车内,系统通过全身扫描感知到你“今天心情不佳或者失恋,车内马上会播放一首歌……让身心顿时得到舒缓”;而当你“股票赚了几十万,马上车机就会放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豪情壮志,激情满怀”。

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座舱——一个“通过感知和大数据积累,真正成为你的灵魂伴侣”。这种能够提供深度情绪价值的座舱,将成为车企未来最核心的差异化卖点。

而这,也引出了博世对汽车智能化终极形态的思考。从智驾到座舱,最终将殊途同归,演进为舱驾一体,最终整合成一个强大的中央计算平台。

未来,这个“大脑”可能会拥有高达1000甚至2000TOPS的算力,它将整合全车所有控制器的策略,“让整车真正做到统一协调全车布置,真正成为中央大脑驱动的整车灵魂未来”。

而博世打造的“一段式端到端”智驾能力和AI智能座舱能力,正是构成这个“中央大脑”最核心的AI基石。

从提供务实的“一段式端到端”智驾方案,帮助车企在当下“破局”,到布局提供情绪价值的AI座舱,再到最终构筑整车“中央大脑”,博世的战略层层递进,清晰地展示了其如何利用深厚的工程能力和前瞻的AI技术,从一个系统供应商,向未来智能汽车的“新基建”角色演变。

一个车圈智能化的新变数正在悄然诞生,在博世的发力下,汽车行业也将迎来最刺激的变革时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