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理想i8、乐道L90等车型密集上市,纯电SUV市场热度升级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中国商报 时间:2025-08-07 18:25:28

中国商报(记者 雷珂馨)近期,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热潮翻涌。随着理想i8、乐道L90、小米YU7等重磅车型相继上市或开启交付,纯电SUV市场的竞争维度正从单一的“参数比拼”向“用户价值深耕”加速延伸,市场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



图为四川成都万象城小米之家门店展示的小米YU7。(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多款纯电SUV产品密集上市

7月以来,多款新能源SUV密集上市或开启交付,涵盖从都市家用车型到高端豪华车型的各个细分市场,这些车型包括理想i8、乐道L90、小米YU7、小鹏G7等,新能源SUV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

作为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小米YU7延续了SU7发布时所引起的热度。小米汽车官方数据显示,YU7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1小时突破28.9万辆;开售18小时,小米YU7锁单量突破24万辆。7月,小米汽车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市场方面预计,在小米YU7热销的带动作用下,小米汽车全年交付量有望突破35万辆。

7月29日,理想i8正式上市,推出Pro、Max、Ultra三版配置。然而仅一周后,理想汽车在8月5日便宣布对该车型进行重大调整:取消多版本配置策略,全系统一为Max版本,同时将售价下调至33.98万元。

在发布会上,理想汽车播放了一段理想i8与东风柳汽旗下乘龙卡车对撞的测试视频,该视频一经发布便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8月6日,理想i8碰撞测试事件有了新进展。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想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柳汽)发布联合声明,称三方已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就事件相关情况达成一致,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方面分别致歉。理想汽车再次强调,此次测试旨在验证和提升理想i8的被动安全性能,并非针对任何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和质量性能。理想汽车将进一步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引发类似争议。

7月31日,蔚来汽车子品牌乐道汽车推出乐道L90,该车型以26.58万元的起售价(BaaS电池租用方案低至17.98万元)强势入场,将纯电大六座SUV的价格门槛拉低至20万元区间。

除了乐道L90以外,蔚来汽车的另一款重磅产品——全新一代蔚来ES8,将于8月下旬举办发布会并同步开启预售。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表示:“乐道L90和全新ES8将引领大三排SUV进入纯电时代。”

从“一家独大”到“多强共存”

国内的纯电SUV市场,正经历从“特斯拉主导”到“多强并存”的转变。

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国内大型、中大型SUV累计零售销量高达164.6万辆,同比增长52.5%,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达133.1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80%。

众多车企敏锐地捕捉到大型、中大型新能源SUV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投身其中,展开全面布局。其中,不少车企将特斯拉Model Y视为直接竞争对手,打出“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旗号。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销量为26.34万辆,同比减少5.4%。7月16日,特斯拉中国在微博发文称“Model Y L,金秋见!”据了解,Model Y L是一款全场景大六座纯电SUV,专供中国市场,其最终定价将介于Model Y和Model X之间,业内预计售价约为40万元。

在30万元以上的纯电SUV市场,理想、问界等品牌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理想L系列凭借“家庭智能旗舰”的定位,在该细分市场保持领先地位;问界M8则依托华为智驾技术,吸引了众多科技爱好者的关注。

新势力车企内部也呈现出加速分化的态势。蔚来汽车通过推出乐道品牌,积极下探大众市场,采用“换电模式+低价策略”打开市场局面;小鹏汽车则聚焦于智能驾驶领域,构建品牌技术护城河;小米汽车依托生态链优势,将手机、家电与汽车进行深度联动,形成特色“生活场景生态”。

目前,纯电SUV的技术竞争已经超越“续航里程”的单一维度,转而围绕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展开深度比拼。

承珞资本合伙人徐泯穗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近年来,电池技术不断完善,快充时间大幅缩短。同时,在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充电桩得以广泛普及。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纯电汽车原本最大的痛点——里程焦虑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从产品功能来看,纯电汽车在加速性能、智能化匹配以及环保方面远远优于其他类型的汽车,其使用成本也具有显著优势。在我国大多数家庭仅拥有一辆车的情况下,SUV成为比较受欢迎的车型,它既适合越野探险,又能满足日常通勤需求。然而,当前车企推出新款SUV的节奏很快,一款车很难做到既满足各种需求又具备高性价比。因此,车企需要在产品特性上进行取舍。比如,对于车企而言,是选择兼顾越野和通勤功能,但牺牲一定的空间和性价比;还是侧重于商务和家庭用途,而牺牲越野性能和操控体验?总之,车企应精准细分目标用户群体,并仔细分析竞品的推进速度,做好产品的定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