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为什么是北京?17天内两刷全球开源大模型榜首……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杨凌霄 时间:2025-08-07 22:09:57

“全球开源模型第一、总榜第五”

——7月11日,月之暗面发布并开源万亿参数智能体模型 Kimi K2,一举登顶全球榜单!

“全球模型第三、国产模型第一、开源模型第一”

——短短17天后,7月28日,智谱AI发布并开源新一代旗舰大模型 GLM-4.5,再次刷新记录!

7月的北京AI圈,

上演了一场令人振奋的开源接力赛,

把全球开源大模型榜单

的“C 位”连续刷新两次。

“开源双星”闪耀,

映射出北京AI创新生态的沸腾活力!

从“聊天伙伴”到“智能执行者”

如今的AI,早已超越“聊天机器人”的单一维度,向着理解复杂目标、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骤任务的“全优生”进化。北京的大模型,正引领着这场“智商”与“干活”能力兼备的进化方向:

Kimi K2: 堪称“超级助理”。如果你是Coldplay粉丝,它能为你量身定制今年的追星计划:精准锁定演唱会城市,规划机票酒店与旅行路线,生成日历日程,甚至用HTML整理完整行程并发送邮件——一站式搞定!

GLM-4.5: 是当之无愧的“全能选手”。一句话指令,即可生成一款游戏、搭建一个搜索网站、创立一个社交平台,潜力令人惊叹。

大模型的辉煌只是北京AI版图的一角,还有更多领域迸发着创新光芒。

不止“双星”,“创新雨林”硕果累累

如果聚光灯扫过北京AI产业链,人们会发现,北京不是捧出几颗孤星,而是点燃了一片星河。北京AI的繁荣是系统性的。其创新生态如同茂密的“雨林”,滋养着从基础模型、底层技术到前沿应用的全面突破。

视频生成领域领跑全球。

快手于4月15日推出可灵2.0,并在多项评测中稳居业内第一。

生数科技于4月21日上线了全新视频模型Vidu Q1,登上VBench-1.0和VBench-2.0的榜首,拿下文生视频赛道榜单双第一。

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迈向实用。

银河通用Galbot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惊艳亮相,自主完成取送商品的真实演示,展示了其在零售智能化领域的强大能力。其应用场景已延伸至工业、物流、城市服务等多元领域。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不仅打造了在全球首个半程马拉松夺冠的人形机器人天工,更实现了全国首个工业多本体、多场景、多任务的自主协同作业实战。在通用具身智能平台 “慧思开物” 的统一调度下,机器人化身“电工大师”、“搬运工”、“质检员”、“封装助手”,跨场景无缝沟通协作,流程丝滑高效。

算力底座与工程化创新筑牢根基。

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和深势科技共同研发了全球首个覆盖“读文献-做计算-做实验-多学科协同”的AI科研平台——玻尔科研空间站,系统性解决了科研人员在文献检索与管理、跨学科知识发现及实验计算融合等环节中的关键痛点。目前,这位 “科研助手”已走进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院所,已在宁德时代、广汽埃安、云南白药、联合利华等40多家企业上线应用,近100万用户感受到了它的神奇魔力。

摩尔线程提出 “AI工厂” 理念,依托全功能GPU通用算力,融合五大核心技术,以系统性工程化创新突破生成式AI爆发式增长带来的训练效率瓶颈,构建新一代AI训练基础设施。

从核心技术突破、算力底座支撑到多元应用场景落地,北京AI启动了协同进化的强劲“飞轮”!

发展持续领先,解码“黄金生态”

技术成果的爆发式涌现背后,是北京构建起了覆盖政策、人才、资金、空间、场景等全要素的“雨林生态”。

北京为AI产业布下的政策“先手棋”,一步步落子成势。

2023年发布《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让产业发展有了明确目标。2024年,政策工具箱再添“实招”:《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落地,教育、医疗、文化、交通……这些与百姓生活、产业脉搏紧密相连的领域,被政策“串珠成链”。2025年,政策精准度再升级,《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对症下药”促进产业智能化发展。《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作为全国首个科学智能专项地方政策,引领方向。

从“立目标”到“铺场景”,再到“攻关键”,三年来北京的政策组合拳,既画出了AI发展的“大写意”,又勾勒出“工笔画”——这张越织越密的路线图,正带着北京AI产业向全球创新高地加速冲刺。

人才与资本的驱动为创新注入了动能。北京出台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人才专项政策,成立北京中关村学院,创新模式聚力培养人工智能35岁以下拔尖人才。发挥政府逆周期调节作用,设立了200亿元(人民币)的市级人工智能投资基金,注重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初创企业注入了强心剂。

更关键的是,北京还拥有“科研-产业-场景”的“黄金三角”。高校多、科研机构多,政务、医疗、交通等真实应用场景多,这种“实验室就在企业隔壁,技术迭代能在场景中快速验证”的优势,让北京的AI创新真正实现了“从论文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加速度”。

从“第一城”迈向全球高地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北京的AI发展已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半壁江山,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人工智能第一城”。

“首创”果持续涌现、开源建设不断破题……但这座城市对未来的期望不止于此,让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在这里碰撞思想,最前沿的技术在这里落地转化,最丰富的场景在这里验证价值。当Kimi K2的代码在全球开源社区被不断调用,当GLM-4.5生成的游戏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当银河通用的机器人在全国一线城市的商超里忙碌,北京正在全球AI发展的版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