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汽车
2025年初的中国新能源车市注定喧嚣。小米SU7的极客神话和问界M9的科技叙事成为市场主线,而在聚光灯之外,一场几乎被所有人忽视的“下沉逆袭”,正在由一款名为星海S7的中大型轿车悄然完成。东风风行,这家曾被视为边缘传统车企的成员,在这一轮新能源分化中,打出了一张出其不意的牌。
一辆看似普通的家用轿车,以贴近成本线的价格、极致堆料的配置和彻底务实的定位,在二季度一跃成为中大型新能源轿车市场的增长冠军。销量数据提供了最直观的注解:星海S7二季度销量环比增长358%,成为该细分市场增速最快的车型,和小米SU7一起形成了“双S”霸榜的新格局。
这不是一场凭借情绪或者爆点营销赢下的胜仗。事实上,在这场逆袭的前夜,东风风行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品牌认知、产品基础、流量吸附能力均不具备天然优势,团队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打破规则。他们没有走流量明星路线,而是签下了刚刚在NBA崭露头角的中国球员崔永熙,2米的身高、2.06米的臂展成为品牌技术实力和产品掌控感的隐喻。
而在产品决策层面,他们做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对星海S7展开一项“性价比极限”的挑战。这台车配置了650公里纯电续航、同级唯一FSD悬架、5.45米转弯半径和同级最小风阻系数0.191Cd。把这些指标综合到一起,几乎等于主动交出利润,用产品换口碑、换市场换声量。
而结果是,车展后拉开了转折序幕。2025年上海车展,原本相对冷清的风行展台成为焦点区域。很多此前对这款车持观望态度的用户,开始围观、试乘甚至下单。人流和注意力的转移,意味着认知壁垒开始被击穿。
与小米SU7在中大型纯电轿车市场的高歌猛进不同,星海S7代表的是另一种思路:用不炫技、不堆叠噱头的方式,完成对普通用户的真实价值交付。技术配置仍然硬核,但讲述方式完全不同。比如智能座舱,星海S7强调的是“方言语音控制”是否能覆盖三四线城市家庭的老年人,强调Face ID在零下30度是否能快速启动车辆。它不讨论城市领航、视觉融合、智驾算力,而是直接解决生活中每天会遇到的几十个微小难题。电池安全亦是如此。风行团队要求电池包必须通过10mm钢针、满电状态下的穿刺测试,且不冒烟不起火——远高于行业平均标准。他们将其定义为“军工级堡垒式安全”,并在材料上大量使用1500兆帕热成型钢,以家庭用户能理解的语言重建“安全感”。
与SU7讨论纽北圈速和车主社群的兴奋点不同,星海S7的用户在意的是孩子会不会过敏、车厢是不是够静音、空间是否能放下婴儿车和28寸行李箱。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产品哲学——不是把车做得多“高”,而是让用户的日常生活少一些障碍。
最终,这款车没有进入豪车的价格段,但进入了更多家庭的预算清单;它没有成为炫耀品,却成为很多家庭“第二辆车”甚至“第一辆纯电车”的首选。在新能源车市从“性能派”向“实用派”分化的当口,星海S7用一场从制造到交付再到体验的全链路“务实主义”,完成了中场逆袭。而它的胜利,恰恰证明了:在市场分层愈发精细的背景下,那些真正理解家庭用户的品牌,才有资格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