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十巨头联手!智能体治理,试一条新路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08-08 14:07:5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人工智能既助力教育变革,又需要规范发展。日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携手10家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联合签署《智能体赋能学生全面成长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这10家企业既包括百度、深度求索、月之暗面、钉钉、科大讯飞、腾讯等科技巨头,也包括网易有道、学而思、猿力科技、作业帮等头部教育科技公司,它们都是教育智能体的典型代表。

《公约》提出,教育智能体的发展应以“立德树人、智能向善”为核心理念,推进“赋能个性学习、注重思维训练、强化品格养成、助力特长发挥、加强行为引导、守护身心健康”的“六位一体”内涵发展。

教育智能体虽然还在发展初期,但已显露出助力教育变革的巨大潜力,中国师生规模大、科技企业多,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的教育智能体试验场,“人工智能+教育”红利明显。但同时,教育智能体也可能给学生带来自主学习能力削弱、价值观误导、社会情感能力缺乏、隐私泄漏等挑战。

教育智能体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如何坚守教育智能体的公益普惠定位,同时遵循教育规律,是持续巩固“双减”成果的重要议题。《公约》作为国内首个规制智能体教育场景应用的行业公约,其发布可谓正逢其时。

智能体掀起全球教育新潮流

教育迎接智能体的变革和挑战,是席卷全球的趋势,而且超出了政府和学校的范畴,企业、社会组织都参与其中。

今年7月,微软联合OpenAI、Anthropic推出Microsoft Elevate计划,打算五年内投入40亿美元,为K12学校、社区学院、非营利教育机构等提供AI与云计算资源,预计将覆盖全球2000万学习者。

这是一场由企业主导,社会参与,联动整个教育共同体的生态再造行动。据报道,该计划不仅提供课程,还输出AI技能认证体系,对接GitHub、linkedIn等产品线,同步推动人工智能经济领域政策研究。涉猎之广,充分体现了智能体对教育的影响之深。

中国对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部署更是走在全球前列。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等。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中国的政策部署脚步快、动作大,顺应了智能体已进入千万个家庭和教室的现实需求。

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创建的“创新思维智能体”已经与DeepSeek接轨。课堂上,当学生提问:“噪声污染如何减少?”智能体“小浪花”会立刻给出答案:“可以通过吸音材料、隔音材料等降低噪声。” 学生继续提问: “这些专业材料,家里什么东西可以代替?” “小浪花”回复:“你的问题很棒!家里的窗帘、衣物、书架,你认为哪个更合适?”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还有的智能体直接向校外用户提供服务。作业帮最新发布的智能硬件推出“AI超级老师”功能,可以通过语音等多模态形式与学生、家长进行自然交流,能为用户提供周期为1—2周的个性化学习计划。

《公约》的发布,顺应了国际国内教育智能体的发展趋势,行业自律、自治的形式,适合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繁荣生态,有利于深化人工智能领域的敏捷治理。

技术必须服务于育人

教育智能体已发展成复杂生态,正如《公约》中写道:涉及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大模型、自适应学习系统、虚拟教师等软件,智能学习机、学练机、学习教具、可穿戴设备等硬件,以及基于上述软硬件的课程、教学、测评、数据分析等衍生服务,覆盖产品设计、算法研发、模型训练、运营服务等全生命周期。

规制如此复杂的生态,需要制定统领性的原则。对此,《公约》提出了教育性、科学性、安全性三大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玉顺认为,教育性优先在于所有智能工具应服务于学生认知发展、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塑造。科学性保障要求育人实践建立在学习科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等基础之上,智能产品设计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认知规律。安全性底线表明学生身心健康、数据隐私、信息安全是红线,没有安全保障,任何科技赋能教育都无从谈起。

“三大原则指向于一个核心:技术必须服务于育人。”李玉顺说。

确保遵循这三大原则,将进一步扩大智能体在个性化学习、跨学科素养、特长开发、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优势。

《公约》提出,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运用知识图谱、数字画像、认知诊断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作为《公约》的守护者和推进者,我们将以学生使用场景为出发点,通过产品优势、学习体验来取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猿力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公约》提出,采用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学生潜能,动态跟踪学生成长情况,提出个性化培育建议,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智能体利用多模态数据开展潜能识别,开展资源精准匹配与供给,为特长发展提供深度支持。通过过程记录与呈现,标识特长发展轨迹,增强学生成就感和持续动力。”李玉顺说。

人工智能不是冷冰冰的,在特定场景下,反而是耐心和富于温情的。《公约》提出,拓展智能伴读、伴学、伴炼等场景,开发社会协作类功能模块,引导学生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有的教育智能体上线了情感陪伴功能,针对收集到的用户心理情绪的负面反馈,基于大语言模型,经过严格的审核调校,对用户进行心理疏导。

“《公约》提出的‘六位一体’的功能标准,构成了智能体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立体化赋能体系。”李玉顺说。

构建智能体教育健康生态

《公约》不仅赋能教育智能体的发展,而且针对可能的问题隐患未雨绸缪。

首先是强调智能体应与学校教育教学同向同行。教育智能体不能在现行教育体制外再造一个体系,而应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要防止借智能体搞超前超标教学,杜绝“机械刷题”“题海战术”等重复性训练。

现实中,仍有企业以AI自学、托管等名义,违规变相提供学科类培训,加重教育焦虑。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认为,智能体要发展素质教育、坚定落实“双减”政策,通过优化教育供给、重构学习生态,有效服务“减负提质”的目标。

其次是强调智能体应扩大资源普惠。合理设定产品价格,开发公益版产品和无障碍学习工具,保障欠发达地区学生和特殊学生平等使用权利。

现实中,有企业以AI为噱头,兜售高价学习硬件,通过排名等方式制造恶性竞争,加重家庭教育支出负担。

李玉顺建议,应鼓励企业向乡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免费或低成本提供优质智能教育产品与服务。

第三是强调智能体应严格安全保护。特别是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应严格依法落实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机制,切实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

据有关部门通报,有的教育APP存在未提供有效用户账号注销功能、未明示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等问题。在一些投诉平台上,也有用户反应遭遇自动扣费、注册APP后不断接到广告营销电话等。

熊璋指出,智能体是一个具备自主决策、环境交互与学习能力的系统,在融入教育过程时,“安全至上”原则需围绕其特有的自主性、交互性与学习特性,构建覆盖技术、伦理、数据、心理等维度的防护体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