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全球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中国造”将是必然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封面新闻 时间:2025-08-09 00:22:54

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 吴雨佳

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开幕。在机器人产业加速向智能化、人机协作迈进的关键节点,高精度力感知能力正从“锦上添花”跃升为“不可或缺”的底层基础设施。来自中国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蓝点触控携覆盖机器人“手足关节”的全矩阵六维力及关节力传感器产品亮相。

“没有力传感器,机器人的精细操作几乎不可能。”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接受采访时如此强调。这位36岁的航天技术专家出身的创业者,道出了机器人智能化演进的核心瓶颈——物理交互能力。


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中)现场讲解

力觉感知技术长期被视为机器人实现真正智能化的最后一道技术壁垒。人形机器人专用六维力传感器突破空间约束,专为解决动态行走及精细操作而设计,使人形机器人摆脱“机械感”,具备类人操作的灵活性;通用型六维力传感器作为成熟产品线,已在工业打磨、精密装配等场景验证可靠性,其多尺寸选项适配各类机器人末端工具。关节扭矩传感器植入机器人“关节”,为运动控制提供实时数据输入,是实现柔顺控制与碰撞安全的底层保障;拉压力传感器以极致紧凑结构,解决夹持力控制等单轴力测量需求,成为自动化产线的“隐形守护者”。

“六维力传感器几乎决定了整机更像‘机器’还是更‘类人’,是‘大老粗’还是能干‘精细活儿’。”刘吴月这样描述其的核心价值。

曾几何时,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的核心技术长期被海外巨头牢牢垄断,直面这一痛点,刘吴月带领团队依托深厚的航天测力传感技术积累,成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破壁”。他们聚焦四项关键技术突破:自主创新的弹性体设计、高响应嵌入式硬件电路、复杂的六维信息解耦算法以及精密的六维同步校准技术。正是这些突破,铸就了100%国产化的高性能传感器,完成了从艰难追赶到全面持平,局部超越的技术跃迁。

技术参数是这场“逆袭”最有力的证明: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传感器精度飙升至0.1%FS;关节力传感器响应频率突破10kHz;同时,传感器体积和重量锐减80%-90%,真正实现了机器人身上的“无感化”集成安装。

技术价值最终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蓝点触控此次展出的两大应用解决方案,展示了力控技术如何重塑产业实践:智能理疗按摩方案通过六维力传感器力控反馈,使机械臂能感知人体肌肉阻抗变化,为腰肌劳损人群提供“梯度按压”,为术后康复者设计“柔性牵引”,彻底改变传统理疗设备的生硬体验。机械臂拖动示教技术则大幅降低自动化门槛,工人“手把手”教导机器人完成动作编程,特别适合柔性制造需求。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的机会一定是在中国,全球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中国造,一定是必然的结果。”刘吴月对此深信不疑。

他做出此判断基于三大优势:国内对高性能产品的巨大消费需求、显著的供应链优势以及良好的创新土壤与迭代环境。

中国制造业生态提供了独特优势。“上午发图纸,晚上拿回零部件”的研发速度,大幅降低试错成本。这种敏捷创新模式,是高端传感器国产替代的关键推动力。

当前,力控感知技术正从辅助功能演进为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基础设施。

业界共识日益清晰: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高精度力控感知技术已从“锦上添花”变为“不可或缺”。它如同机器人的“触觉神经”,是实现安全人机协作、复杂环境适应、精细灵巧操作的核心前提。

“爆发式增长才刚刚开始,指数级的增长还在后边。”刘吴月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市场将是百亿级规模。随着机器人从结构化工厂走向开放环境,力传感器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