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日报“抗战·寻迹上海”报道组多路并进,从不同视角探寻上海抗战印迹。第三路报道,我们将镜头拉升,俯瞰上海各界群众的抗战全景,探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后的精神力量。
1937年,淞沪会战炮火中,同济大学吴淞校园化为焦土,被迫踏上“学术长征”——六次迁校、辗转九省、行程逾万公里,最终在四川李庄扎根。
这是一场在关乎坚守知识火种的迁徙。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显微镜,是这场坚守的缩影。
1941年,童第周来到了四川李庄,成为同济大学生物系的一名教授。为了继续进行学术研究,他与妻子叶毓芬借来了六万五大洋,买了一台旧的德国二手显微镜。
六万五大洋,相当于夫妻俩两年的工资。
童第周和妻子叶毓芬在李庄时期的合照。供图 同济大学校史馆
在摇曳的煤油灯下,童第周用这架简陋的显微镜,首次揭示了胚胎表皮纤毛的运动规律,相关论文震动国际学界。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访华时,目睹几个鱼缸、一架显微镜构成的“实验室”,惊叹“这是科学史上的奇迹!”
他问童第周:为何要放弃比利时布鲁塞尔那么好的实验环境,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做实验?
童第周的回答只有七个字:“因为我是中国人。”
原标题:《“因为我是中国人”:油灯下显微镜前,童第周的“争气”宣言 | 视频》
栏目主编:王潇
作者:解放日报 朱雅文 沈轶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