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就喜欢机器人的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是个典型的理工男,至今还时不时提到自己的自动化专业,那时候他白天上课,晚上在实验室做项目,累了就直接打地铺,创业"就是因为好玩","市场上没有这样一家机器人公司"。
2025年是擎朗智能成立的第16个年头,李通的经历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隔空重叠,当年提着箱子挨个公司推销,现在公司机器人产品已累计部署超10万台,业务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超600个城市及地区。
作为穿越了服务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时代的代表,李通对行业的起伏更淡定,也不迷信于某个场景,他的法则是"先垂类再全才""为市场服务"。
以每月支付人力成本 1/3到 1/2的费用租用机器人,谁还会犹豫?15年的市场经验告诉李通:不要做商业化落地不了的事。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即WRC)上的擎朗智能展台上,李通接受了北京商报记者的专访,采访期间,李通左侧的轮式机器人XMAN-R1展示医院场景下的分拣能力,舞台中央的XMAN-F1在做自我介绍,而右侧机器人爆米花场景总是围满观众……展台上除了轮式、双足类通用人形机器人,还有递送类、清洁类给擎朗智能打下江山的专用服务机器人,100平方米的展台构成了李通眼中通用+专用机器人共同协作的未来世界。
你很难将擎朗智能跟新生代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对齐,拒绝炫技式研发专注垂类场景的岗位化机器人,这种务实主义的声音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Q: 擎朗智能多次参加WRC,今年带来了什么产品?
A: 今天推出了XMAN系列类人机器人,包括双足类人形和轮式类人形,这两款型号分别适用于服务场景中的一些应用。比如说在医院里怎样分拣药品、分拣检测的试剂,在餐厅做汉堡、爆米花,当酒保,在各种各样的服务场景中。我们希望能够在这种垂类场景中快速商业化,这是我们最近两年奋斗的目标。
Q:擎朗智能穿越了服务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时代,身处其中体感有何不同?
A: 其实整个机器人行业是经历过波峰波谷式的波动的,今年就属于大家非常关注的热点,我们更呼吁大家都保持平常心。因为(机器人)是需要持续投入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因为波峰或者波谷发生太大的改变。
Q:市场留给企业找落地场景的时间有多长?
A3:不能说市场留给企业的时间不多了,但是我认为企业从第一天开始,就应该明确,它所有的技术研发都是为市场。它不是个科研机构,第一天就必须为市场服务。如果说它不为市场服务,我认为这家企业大概率很难生存下去,这是必然的。
Q:在实现N合一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之前,行业会走出怎样的路径?
A:先岗位化的垂类机器人,再不断地实现全才,最终目标是全通用。大家理解的通用机器人进入家庭至少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但我补充一点,一些岗位化的垂类通用机器人,可能不需要那么久。
Q: 以您的经验看,哪个场景会走得最快?
A:我认为不管是工业、服务还是医疗场景,都OK,重要的是,说在这个场景是不是有一些岗位,它相对而言简单一些,是目前的技术能够实现的。
Q:今年的订单量变化明显吗?
A:增长还挺快的,还有不少现场询价的客户,特别是海外市场,至少有50%的增长,我们去海外商业化落地的时候,采用雇佣制,就是客户雇用一个机器人,你可以理解为租,它的价格是(当地)人力成本的1/2到1/3,这样大规模使用,一定是比较划算的。
Q:订单量增长以后,规模效应已经出现了吗?
A: 最近的成本肯定在逐步地下降,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成本都会不断地下降,这肯定是必然的。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能接受的价格也高,必然会有一个剪刀差。整个机器人的成本不断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最终实现一个拐点的时候,大规模落地就开始了。
Q:现在还有人觉得做机器人的是骗子吗?
A8:也会有,少了。有很多机器人目前不一定能够落地,或者说达不到设想的程度,老百姓设想有这样一台机器人,回家帮着带孩子,什么都能干,但现在的确做不到。就像你说的,可能有人说做机器人的是骗子,但是我们认为科技的创新是需要时间不断提升的。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