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实习生 徐鑫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国隧道建造行业该如何汇聚全产业链力量,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8月10日,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指导、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成立大会暨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发布会”在郑州高新区隧道掘进机智能建造云中心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国隧道建造正式迈入数据驱动、智能引领新时代。
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160余家建设、设计、制造、科研、高校、金融等单位的400余名代表共襄盛举,见证这一隧道建造领域数智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并现场发布国内首个“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先锋•隧道大模型”。
“我国是世界上隧道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铁隧道局携手业界同仁,依托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成立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将开启行业数据共创、共建、共享的新范式。”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伟表示,先锋·隧道大模型作为研发团队的重要成果。不仅将极大提升隧道工程的安全与效率,更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数据要素正逐步跃升为关键生产要素,然而,当前隧道建造行业面临着数据挖掘技术分散、标准不统一、应用场景受限等诸多痛点,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中铁隧道局首席专家、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洪开荣介绍说,共同体的成立将打通“数据孤岛”,打造行业数智生态新范式。共同体以“数智共享,隧创未来”为核心理念,秉持“开放包容、互助互益、自愿加入”原则,汇聚“建设—勘察—设计—施工—装备—运维”全产业链力量,推动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
据了解,共同体成立后聚焦三大核心任务:共建数据底座,构建行业统一数据中心,制定数据标准,推动全链条数据共享;协同技术攻关,联合攻克盾构/TBM核心算法,赋能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产研深度融合,通过“产学—产研—产用”联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国中铁副总裁黄超表示,此次先锋·隧道大模型的发布,将有力推动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由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决策转变,标志着隧道建造已经进入“AI+”时代。
“很多隧道施工场景地质复杂,对于断层、溶洞等,过去很难进行实时探测预报,现在经过隧道大模型赋能,在某些应用场景的预报精准度已经高达90%以上。”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李凤远解释,遇到硬岩等地质情况,过去传统施工需要人工调整盾构掘进参数,速度慢,响应不及时。应用大模型后就可以自动调整机器运行参数,显著提升了施工进度,真正实现了智能掘进。
据介绍,先锋·隧道大模型依托盾构/TBM工程大数据中心773条工程线路,1200亿条工程建造数据,构建了通用大模型调度中小模型驱动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技术体系,形成了贯穿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全生命周期场景+AI的数智互馈赋能技术体系新形态,已在高原铁路隧道、崇太长江隧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等工程完成了验证,实现隧道建造的安全、优质、高效、绿色,推动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会上,共同体发起单位倡议全行业共享数据资产,围绕盾构/TBM 大数据挖掘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与创新实践,助力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共同夯实数据底座,搭建“合规框架”与“信任机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行业数智新生态,协同推动盾构/TBM大数据资产全面赋能。深耕数据挖掘,构建数据挖掘公共研发平台,实现数据—创新—产业三链融合与成果落地推广,赋能行业发展新活力。
大会同期举办“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论坛”“中国中铁人工智能推进会”“学术沙龙”等活动,围绕数据资产市场化、产业链重构、装备协同制造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