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7月15日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张波、王兴兴、王臻、刘百奇、刘长云等5位民营企业家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十四五”期间,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民营经济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民营企业抓住机遇,积极探索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上述5位民营企业家,推出系列人物报道,讲述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守正创新的故事。本文为系列报道第三篇。
刘百奇 本文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是一家往太空‘送快递’的公司。”刘百奇这样说道。
他是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动力”)创始人、董事长。星河动力的商业模式是自研火箭,把客户的卫星送入太空,收取发射服务费和运费。这也是国内民营火箭企业的生存模板。
今年6月,中国证监会出台科创板深化改革政策措施,扩大了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商业航天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三大前沿科技领域被纳入。从2015年民营航天企业集中涌现开始,国家政策倾斜,资本不断涌入,商业航天经历着一段高速发展期。2024年中国航天发射再创纪录,全年发射运载火箭68次,其中民营火箭发射12次。
而刘百奇这样的民营航天企业创业者,也经历了属于自己的拓荒十年。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刘百奇表示,今年国家各大卫星星座都开始进入正式组网阶段,下半年火箭发射需求量将迎来显著提升,火箭企业将面临“运力大考”。
把技术“抓在手里”
今年5月,山东日照附近海域,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海射型火箭载着4颗卫星升空。这是星河动力第19次成功的商业发射交付,目前已有81颗商业卫星搭乘“谷神星一号”进入预定轨道。
若非特殊情况,刘百奇都会到发射现场。坐在测控大厅,看火箭腾空,耳边传来一声声“火箭飞行正常”的口令,等最后卫星平稳分离,这些对刘百奇来说已不是新鲜事。但在发射中心宣布“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那一刻,他仍难掩激动。
“谷神星一号”是星河动力自主研制的第一款火箭产品,也是一款小型的固体运载火箭。2020年,“谷神星一号”首飞成功,那是中国第一次用民营企业的火箭把商业卫星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刘百奇回忆,首飞进发射场后测试准备工作用了40多天,而现在,进场后10个工作日就能发射。从零部件生产、全箭总装测试,到发射场测试,量产、发射流程已十分流畅。
刘百奇现在已不太担心失利的问题,“谷神星一号”是“老司机”了。但在现场,他仍会不断回想看过的出厂报告,紧盯各种遥测参数,思考哪些环节会有风险。“火箭是复杂系统,发射永远是高风险的,大到发动机点火、级间分离过程,小到一个阀门的开闭,出一点问题,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还是会紧张。”
2024年,“谷神星一号”完成了5次发射,星河动力已成为国内发射频次最高的民营火箭企业之一。说起星河动力的成绩,刘百奇认为最值得骄傲的还是高成功率。“谷神星一号”发射20次,仅一次失利。“商业航天起步时,很多都是从小型或者中型火箭开始,最初都没有实现高成功率。对于创业企业而言,花钱要少,干得要快,质量还要好,其实是一个巨大挑战。”
中国商业航天起步要追溯到2014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指导意见,首次打破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的政策门槛。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此后中国航天开始由政府主导向市场推动转变。这一时期,第一批民营航天企业开始涌现。
2015年是刘百奇博士毕业后的第七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短暂留校工作后,他来到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称“航天一院”),该院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诞生地。他的工作是飞行器总体设计。这也是很多民营企业创始人的共同画像:有多年传统航天系统工作经历,多是一线技术人员,岗位几乎包含从火箭设计、生产到总装的所有环节。
刘百奇对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遥一运载火箭转场发射前做最后的检查。
“那时明显感到,整个行业到了一个爆发临界点。”刘百奇回忆,除了政策倾斜,商业化的卫星星座也开始大量涌现,火箭运力的需求随之增加,市场有了爆发的条件和苗头。同时,资本态度也有了转变。“原来一说航天,觉得只能国家队干,个体户不可能存活。但那几年,有资本开始关注航天企业的商业计划书,至少有人愿意和我们聊了。”
2018年,刘百奇也“跳出来单干”,星河动力成立。他认为对商业航天而言,除了政策与资本等条件,有产业基础、商业模式“能走通”也必不可少。国内以制造和加工为基础的产业链已非常成熟,许多零部件制造企业的产品也能满足航天所需的质量要求。航天产业向民营企业“扩圈”,也在倒逼供应体系的成熟。
如今,星河动力团队约500人,和它刚成立时相比,扩增了上百倍。生产和实验团队都是逐步建立的,目前共有近200人。从阀门、发动机,到整个动力系统和整箭制造,再到发动机实验,这两个团队的任务就是产业化落地。
而在刘百奇眼中,民营企业要立得住,最需要的还是技术创新,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但星河动力并不设统一的研发部门,而是将其扁平化。目前,星河动力有总体技术部、液体和固体动力技术部、电气技术部、结构技术部、发射与试验技术部等,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研发比重。扁平化的好处就是减少层级。火箭是一个涉及众多专业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专业彼此充分沟通、协调优化。刘百奇希望能减少形式,效率为先。
“我们很多技术都抓在自己手里。”刘百奇说,火箭的主动力、辅助动力、控制、结构和发射等几大系统,都是企业自己做设计。除了最基础的零件、电路板等对外承包,发动机等核心零件装配、系统适配和组装都在企业内部完成。“我们的‘苍穹’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很多都是自己3D打印。”
当然,同为运输业,火箭还难以比肩汽车产业的量级。火箭的上游生产、加工、测试链条不存在堵点,但体量小,一些零部件例如卫星导航接收机,制造商一年卖上万台给航空公司,但卖给火箭企业可能就100个。因此,很少有供应商只给民用运载火箭做配套产品。刘百奇认为,这在产业发展初期影响不大,随着未来火箭趋向批量化生产交付,逐渐会形成一些全链条产业聚集地。
目前,国内民营企业火箭每年的发射仍称不上“批量”。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去年总共发射132枚火箭,国内的单一企业,包括国家队都还远远做不到。刘百奇认为,一方面,国内在火箭重复使用和整箭批量生产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前几年国内各个星座也处在发射试验星阶段,没有进入批量发射组网阶段。今年下半年,星河动力预计还有9次火箭发射任务,全年预计发射13次,居国内民营航天领域首位,预计2026年还将进一步提升发射能力。
成为“星际快递公司”?
每枚火箭发射前,星河动力都会公布任务代号和纪念徽章设计。最近一次发射的任务代号是“槐序绯棠”,刘百奇在社交平台上提到,这取的是“槐序清和,万物蕃秀”之义。“槐序”本指农历四月,“谷神星一号”确实也在百花竞开、万物繁盛的时节完成了发射任务。
近日,星河动力公布了下一次任务的代号“鹊桥仙”。至于能否在七夕前完成这次发射,刘百奇仍保持了一贯的谨慎。他直言,企业今年接下来的工作重心除了组织发射,还有液体大火箭的研制、回收和重复使用。这是当前最重要的技术目标。“智神星一号”是星河动力自研的液体燃料火箭,预计今年首飞,现在正在准备动力系统试车试验。
国内液体大火箭的可回收技术仍在研发过程中。国家队和民营企业都在开展可回收技术攻关,在垂直起降实验方面已取得了进展。“技术原理大家都很清楚了,算法分析、初步验证也做了,下面就是工程中实现的问题,还需逐步验证和完善。”刘百奇说,星河动力已完成了回收控制算法的飞行实验验证,相比SpaceX的“猎鹰9号”液体火箭也做了一些改进,可以借助一部分气动力减速,让火箭“长”出两个气流“小翅膀”,减少发动机反推的燃料消耗。
可回收技术能显著降低火箭成本,但只适用于液体大火箭。刘百奇认为,对于小型火箭不一定要走回收的路径,通过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也能降成本。
降本增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刘百奇感到,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难处,现在虽然资本环境有所好转,但是随着订单增多,企业需要的资金成本也更高。对于成熟企业,资方不仅关注创新性和发展潜力,还会关注成功率和快速交付能力。融资依然是最有挑战性的工作之一。
招新是另一个让刘百奇挠头的工作。星河动力瞄准的人才分三类,最大一类是应届毕业生,由企业自己培养。刘百奇回忆,星河动力成立之初,就开始招应届生,这些人已成为公司技术团队的骨干。“企业需要培养出能带队伍的人才。”在这之后才是社会成熟人才,也就是在结构、电气、软件等相关领域工作过,但没从事过航天型号研制的人,这些人经过培训入门很快。第三类才是像刘百奇这样的航天系统内的成熟人才,这一群体构成了企业早期的人才主力,但如今已不是招聘的主要目标。
“应届毕业生并不缺,缺的是精准匹配。相比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互联网等领域,商业航天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还很不足。”刘百奇说,即使是航空航天类的毕业生,仍会优先选择央企和大院大所。因此,各大企业每年都要花很多精力做招聘宣传。
“毕业生要知道,我们企业主要业务就是做火箭。”刘百奇称,星河动力不做卫星、飞船和卫星应用,也不做地面设备。不管是卫星发射,还是面向太空旅游,星河动力提供的都是火箭发射服务,不离开运输业本身。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星河动力只“送快递”。
“谷神星一号”最近一次发射所搭载的卫星属于“天启星座”,后者是国内首个低轨物联网通信星座,由37颗卫星组成,目前已完成组网,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空天地海”消费物联网数据服务。在刘百奇看来,低轨卫星物联网、太空旅游是非常重要的下游市场,有广阔前景。假设火箭能像飞机一样常态化飞行,成本基本只来源于燃料,特别对于亚轨道旅游的火箭,燃料成本可能仅几十万元。如果一趟搭载7人,太空旅游的单价并非高不可攀,那个时候太空旅游距离普通人的生活也将不再遥远。
刘百奇指出,火箭本质上只是一种运输工具,可以载星,也能载人。未来,火箭还可以承担地球上的点对点远程送货,几百吨货物的洲际运输可能只需半小时。
除了发射服务,星河动力还在拓展在轨服务。“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后,火箭的末级也进入了轨道,通常都会做离轨钝化处理。但我们把它改造成了一个留在轨道上的能继续服务的飞行器,一方面,未来可以帮助故障卫星或空间碎片离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空间新技术、新型零部件的在轨试验验证提供平台。”刘百奇说。
由此,星河动力也正在迈向它的更高形态:轨道服务供应商。未来,星河动力能否把业务拓展到月球和火星,成为真正的“星际快递公司”?刘百奇笑称:“只能拭目以待了。”
发于2025.8.11总第1199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刘百奇:往太空“送快递”的人
记者:周游(nolan.y.zhou@gmail.com)
编辑: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