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光灯下,90后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声音突然哽咽。当讲到上汽为名爵投入“100亿研发资金”时,他转身悄悄抹去泪水,又继续讲述团队如何砸下5亿元、耗时五年突破特斯拉技术壁垒的故事。
这一幕瞬间冲上热搜,评论区迅速分裂:有人感动于中国品牌的艰难突围,更多人却质疑——“这眼泪是真心还是演技?”
陈萃的哽咽并非孤立事件。两个月前,这位最年轻的汽车品牌掌舵人刚接过帅印,便宣布名爵全面新能源化战略:未来两年投入超百亿,推出13款新能源车型。而首款作品全新MG4,预售价仅7.38万元起,24小时内订单却突破1.1万台,创下名爵国内销售纪录。
一边是年轻高管的情感流露,一边是百年品牌的背水一战。当名爵这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汽车品牌,在欧盟47%关税重压下被迫掉头强攻本土市场时,一场关于上汽高管年轻化策略是否行之有效的大考才刚刚开始。
高管年轻化迷思:泪水背后的战略焦虑陈萃的临危受命本身就充满象征意味。2025年6月,这位曾操盘上汽大众ID系列营销的少帅空降MG,成为汽车行业最年轻的品牌掌舵人。上任仅一个月,他便在天津发布会首秀,并宣告名爵全面转型新能源赛道,掷地有声地抛出百亿投资计划。
这种高管年轻化策略在传统车企中堪称激进。但陈萃面对的,是一个割裂感极强的品牌现实:2023年名爵全球销量超80万辆,国内销量占比不足11%;今年上半年国内累计销量仅5.4万辆,不到年度目标18万辆的三分之一。当比亚迪海豚月销稳定破2万时,MG4上半年月均销量不足千台。
更严峻的是海外根基动摇。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47%关税,让长期依赖欧洲市场的名爵遭受重击。在英国,同款MG4比国内贵三倍,售价折合22万元人民币。陈萃在发布会上的哽咽,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压力传导的写照:“欧盟47%的关税,压得人喘不过气。”
当被问及落泪原因,陈萃坦言:“以前在合资企业工作,外方都非常强势。来到MG后,了解到工程师们背后的不易,看到中国品牌的技术优势,那种被外国技术围堵后的反弹情绪瞬间涌上心头。”这番解释揭示了年轻高管背后的两难:既要消化历史包袱,又要开辟新赛道。
技术突围:百亿豪赌的破壁之战真正让陈萃哽咽的,或许是名爵技术团队五年来的“破壁”历程。为突破特斯拉在热管理系统的专利垄断,400多名工程师埋头实验室,最终在铝基中加入镧、铈两种稀土元素,研发出熔点630℃、抗拉强度200MPa的铝-镧-铈合金。
这项耗资5亿元的成果带来性能飞跃:整车电耗低至10.4度/百公里(同级最低),-7℃环境续航达成率75%,冬季制热效率提升30%。更关键的是,这套打破垄断的热管理系统在MG4上实现全系标配——即便是7.38万的入门版也未阉割。
另一项技术豪赌是半固态电池。上汽三次注资清陶能源,累计投入29亿元,最终将其第二代半固态电池搭载于MG4。液态电解质含量降至5%,通过三向穿刺测试不冒烟不起火,-25℃仍可正常充电。名爵甚至承诺:“若发生电池自燃,整车赔付!”
然而技术亮点伴随争议。预热许久的半固态电池版本未出现在预售车型中,被推迟至9月公布售价,年内才能交付。普通版采用的瑞浦兰钧电池,此前在宝骏云朵夏测中续航达成率不足50%,引发消费者对437km标称续航的质疑。
配置困局:撕裂的产品定位翻开MG4配置表,名爵的本土化挣扎显露无疑。入门版(7.38万元)的“塑料方向盘+织物座椅+钢制轮毂”被网友戏称为“2025年石器时代配置”。更关键的是,前期大力宣传的8155芯片与OPPO智联系统在入门版中被阉割,车机退回上代平台。
这种配置断层贯穿全系:次低配(8.08万元)需花3000元选装360度全景影像(竞品海豚已标配);L2智驾、OTA升级大屏等核心功能仅顶配(10.58万元)专属;安全配置也分三六九等:次低配仅4气囊,比顶配少2个。
上汽设计总师邵景峰无意间道破天机:“为了兼顾全球审美,MG4的设计过于内敛了。”这款车在欧洲主打驾控乐趣(后驱+50:50轴荷比),但中国消费者更看重空间与智能。尽管轴距达2750mm,入门版后排座椅仅支持整体放倒,灵活性不及海豚的4/6分折。
这种撕裂映射出名爵的深层困境:一边要延续英伦血统守住欧洲市场,一边要迎合中国用户对科技感的偏好。当陈萃在台上喊出“吊打海豚”时,台下消费者直言:“没关注过这车。”
破局之路:技术反攻的黎明时刻?尽管争议缠身,MG4预售24小时订单破1.1万台的战绩,仍印证了“技术普惠”策略的市场穿透力。当顶配车型以10.58万元价格搭载高通8155芯片、L2+级高速NOA、15.6英寸2.5K大屏时,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性价比基准已被重构。
OPPO生态的深度融合更显前瞻。摇一摇导航、语音备车、无感互联等功能,实现与苹果/华为/小米等主流手机的跨平台兼容。这种“无边界交互”体验,让7万级小车拥有超越价位的科技感。
上汽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用“世界大同,美美与共”总结这场转型。其背后逻辑清晰:借国内庞大市场验证技术,再反哺全球市场。随着搭载半固态电池的“安芯版”9月上市,名爵或将以“十万级半固态”概念再度搅动市场。
结语:“中国的技术反攻来了!”陈萃哽咽的宣言仍在网络发酵。不过,当半固态电池版MG9月真正落地,当百亿投入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这场始于泪水的年轻化豪赌,才算找到了最理性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