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魏昊星
■蔡祖峰 罗奇
8月4日,在湖北省咸宁高新区,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咸宁科技创新中心正式开放运营。活动当日,4所高校科研平台、5家基金金融机构、8个高端科创项目现场签约,标志着咸宁市“离岸+在岸”双轮驱动的科创格局全面成型。
平台筑巢:聚智引才打造创新“强磁场”
“我们要让创新成为咸宁经济的主要形态。”咸宁市市长杨军在开放运营活动上表示,科创中心将与入驻了205家企业的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形成联动,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咸宁,引才在武汉、用才在咸宁”的良性循环。
作为咸宁“拿出最高端资源”打造的高能级平台,科创中心已吸引中国工程院徐卫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刘胜院士等顶尖团队入驻,武汉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咸宁分院、武汉纺织大学咸宁研究院等高校科研平台签约落户。
“我们将把纺织材料研究从实验室推向生产线。”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指着展区内的高温密封材料样品介绍,其团队为“天问一号”护航的技术成果,将助力咸宁新材料与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团队带来的芯片封装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更将为咸宁新兴产业装上“中国芯”。
截至目前,科创中心拥有21个教授博士研发团队、23个科创项目、54家科创型企业,涵盖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中交雄安融资租赁、深圳创投集团等10家基金金融机构的入驻,让这里成为“智力+资本”的融合高地。“未来入驻企业、机构不低于200家,落地产业化项目不少于100个,要让创新资源在这里高效流动。”咸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金山介绍。
技术破壁:协同攻关破解产业“卡脖子”
“这套滤波器芯片封装技术,能为5G通信设备提供更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上海孚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签约现场透露,该公司将在科创中心周边建设封装测试基地,依托园区的产学研资源加速技术落地。这一项目正是咸宁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的缩影。
依托科创中心的平台优势,咸宁高新区正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靶向合作”。湖北世丰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攻关的医用聚氨酯材料,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年新增销售额超5000万元;湖北三环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的轻卡商用车智能电动循环球转向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销售收入8000万元。
解决中小企业“不敢改、不会改”的困境,是平台的重要使命。2025年上半年,咸宁高新区已完成技改投资21亿元,同比增长44%。红牛、金士达等企业通过设备更新获专项贷款支持,南玻玻璃窑炉清洁能源改造等项目加速推进,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前沿技术在咸宁正加速落地应用。在该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一台名为“远游”的轮式人形机器人正为患者指引就诊流程。这款由刘胜院士团队与武汉手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机器人,是湖北省首台落地医院的人形机器人,未来可辅助针灸取药、书写病历,展现了科创成果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跨越。
产业赋能:变创新优势为发展胜势
“一杯水洗一台车”。滴水科技研发的便携式洗车机已进入小米供应链,今年产值预计突破3亿元。作为入驻咸宁科创中心的企业,其正是通过平台链接的资源,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爆发的跃升。
科创中心的“赋能效应”,正通过政策、金融、生态的多重保障持续释放。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咸宁高新区创新推出“园区联合贷”,单笔最高1000万元无抵押贷款已为7家科技型企业发放2400万元;总规模30亿元的咸宁长证高新产业投资母基金完成注册,重点投向大健康、低空经济等“5+ 5”主导产业,预计带动形成近百亿元投资集群。
在政策激励下,创新主体加速成长。2025年上半年,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50亿元,占GDP比重16.5%;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10.07%,科创供应链平台聚合企业6200余家。依托科创中心,13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中科华冶开发的“超细微自粘性矩形漆包线成型技术”成为苹果公司供应商,带动产值突破亿元;旭日蓝天、藦卡机器人等签约企业,正加速构建低空经济、工业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生态链。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成,是我们从‘点的突破’迈向‘整体提升’的关键一步。”咸宁市委书记周锋表示,咸宁将坚定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把科创中心打造成为创新要素的聚集地、成果转化的试验田。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