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进辉
最近,在回应百果园水果太贵这一常见问(质)题(疑)时,百果园掌门人余惠勇语出惊人,舆论瞬间炸开了锅,进而冲上微博热搜,引起不小的争议。有人对他的观点非常不以为然,也有人感慨这位老板可真敢说。
众所周知,百果园是高端水果销售巨头,定位决定它与亲民画风格格不入。曾有不少网友吐槽,太贵了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随便买买,一百大洋就没了到底谁在吃百果园?还有网友抱怨道,百果园越来越贵,质量却越来越差。
对此,余惠勇专门发视频解释了一番。据我观察,他的回应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大概意思是:百果园水果贵的原因在于坚守做高品质,且供不应求,才会获得几千万会员的认可,这正是百果园存在的价值,而品质差的水果自然卖得便宜,这很容易做到,但不符合百果园的追求。
在我看来,虽然余惠勇的这番说辞未必能让所有人满意,进而打消疑虑,但还是能凑合着听,至少不会让人反感、无语。而随后他话锋一转,带来第二部分回应,则让人听着心里不是滋味。我贴出余惠勇的原话,你们好好感受一番:
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他并不清楚的所谓的便宜之类的,我们想告知消费者,最后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但是如果消费者不知情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无从选择的,他只能选择便宜,只能看价格。一方面我们认为还有空间在成本上继续去优化,能否再低一点的价格供应给我们顾客,但是我绝不在品质上做让步,除非我直接换品相,把品质做差一点、价格便宜点,但这不是我们要走的路。
不知你们听完会作何感想,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余惠勇的发言真是爹味十足,让人受不了!话说,都2025年了,消费者花钱还需要教育吗?其实,他们不是傻子,买水果时既看品质也看价格,无论百果园是否迎合,最终都会用脚投票。而百果园水果品质是否真有余惠勇说得那么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但价格贵是不争的事实。
在如今消费降级且水果供给多元化的时代,不知余惠勇哪来的自信,能确保消费者一定听他的,养成在百果园多花钱买高品质水果的习惯。同时,余惠勇把不听他的消费者定性为无知,则明显有失偏颇,让人无法接受,毕竟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
对于不愿买百果园高价水果的消费者,余惠勇轻易贴上无知的标签,换作是谁都忍不了。我想说:对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说教,是商家大忌,百果园教育消费者,小心反被市场教育。因为市场会真实反映消费者的喜好,消费者是否吃余惠勇那一套,业绩会给出答案,教他如何做人。
恕我直言,最终结果可能与余惠勇观点正好相反,即迎合消费者的水果企业才吃香,一味教育消费者的水果企业,可能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原因很简单,它们卖力把普通商品甚至低档商品包装高价卖给消费者,这种套路终有一天会被消费者识破。当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务实,高价水果的生存空间将被压缩,这也印证了百果园质价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反倒是高性价比水果将越来越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余惠勇治下的百果园正面临诸多挑战。把时间指针拨回到去年1月,彼时正值百果园上市一周年,余惠勇放出豪言,百果园计划在未来十年内营收突破千亿元,具体将从零售、To B、品类、国际化四大方面着手。而2023年百果园营收不过百亿规模,达到113.91亿元,同比仅增长0.7%。
这意味着,百果园想要在十年内从百亿营收跨越到千亿营收,必须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才能不断做大规模,直至完成既定目标,难度着实不小。只可惜事与愿违,在百果园发布新战略的第一年,也就是2024年便陷入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境地,其颓势比外界想象的更快到来,可谓出师不利。
财报显示,2024年百果园营收102.73亿元,同比下滑9.8%,净亏损3.91亿元,而2023年同期盈利3.62亿元,这也是百果园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全年加盟店关闭近966家,市值缩水超80%。显然,2024年百果园交出的成绩单无法让人满意。
明眼人都看得出,百果园利润下滑,未必是消费者不买账单方面造成,而是多方面原因。但营收下滑,却与消费者热情减退息息相关,且由来已久。更早之前的2021-2023年,其营收同比分别增长16.22%、9.94%、0.7%,营收增速持续放缓,代表余惠勇引以为傲的高端水果不香了。
因此,你会看到,百果园在2024年财报中25次强调性价比,这种务实转变正是迎合消费者的生动体现,与余惠勇最新表态似乎有所出入,消费者纷纷质疑他言行不一。说白了,余惠勇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面对百果园的增长困境,他还是选择向现实低头,通过力推高性价比的水果,来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当百果园开始迎合消费者,或许还有希望重回增长,但余惠勇这番爹味十足的发言一出,那就不好说了。毕竟,消费者不喜欢被商家教育,更反感被形容为无知。放眼未来,百果园能否成功教育消费者,我看悬,可能会适得其反,实打实的财报表现一定会教育百果园,到时候被上了一课的余惠勇不得不接受。
最后,我友情提醒一下:在涉及敏感话题时,企业一把手发言应该慎之又慎,不能放飞自我,该说的不该说的一股脑全说了,谨记言多必失,否则可能会给自家品牌带来铺天盖地的负面舆情,最终得不偿失。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