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投资超百亿,京东要inside具身?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时间:2025-08-11 18:07:40

作者 | 山竹

出品 | 锌产业

就在今年WRC开展前两天,又一个具身智能团队,帕西尼官宣完成A轮融资,京东战略领投。

这是京东今年高调入局具身智能领域以来,三个月里投的第六个具身智能团队,在此之前,京东几乎将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几家在融资的明星团队都投了一遍。

这其中就包括: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RoboScience

而就在今年7月上海的WAIC 2025上,作为大会官方合作伙伴的京东,将京东的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信号铺满了展馆的每个角落。

不过,这只是京东押注具身智能的开始。

更疯狂的是,在今年WRC 2025上,京东成了大会的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并将“买机器人 上京东”的广告,打满了整个场馆。

这也成了今年在外卖大战后,京东又一次以如此出圈的方式让大众感受到了它的存在。

01 京东求变,附身智能

和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大厂一样,京东每年也有一个在科技领域集中发声的大会,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简称JDD大会。

京东的大模型正是在2023年的JDD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

说起来,京东入局大模型并不算晚,2023年7月,京东言犀大模型在JDD大会上正式亮相时,只比百度的文心大模型、阿里的通义大模型晚了三四个月。

至于京东做前沿技术探索,则是刘强东在2017年亲自拍板、定调、下的决心,在这之后,京东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了改善供应链、仓储物流等核心业务的关键环节。

就大模型而言,据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当时透露,京东是在2021年开始组建超算集群训练大模型,到2022年,京东已经训练出百亿参数大模型

不过,大模型,尤其是通用基础大模型是一个吞金兽。

以大模型的“始作俑者”OpenAI为例,在ChatGPT发布后的这三年里,OpenAI以每年数十亿美元的融资进度在持续融资——

2023年,微软为OpenAI追加了100亿美元投资,

2024年,OpenAI拿到了微软、英伟达、软银等的66亿美元融资,

2025年,也就是最近几天,OpenAI再次完成83亿美元融资,估值也达到3000亿美元。

也就在通用基础大模型战况不断升级下,国内曾经的明星创业团队零一万物在今年年初退出了这一炽热战场。

京东虽然走的是基础大模型的路子,但说起来却又有其他家略有不同,京东给出的解释是,通过数智供应链训练产业大模型

这也使得在过去这两年里,当全球大模型厂商都在刷榜时,我们却鲜有在榜单上看到京东的名字。

在大模型热度最高的这两年里,国外OpenAI、谷歌、微软强势围猎,国内更是爆发了百模大战。

不过,京东似乎一直游离在战场之外,在公众视野中,鲜有看到京东像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一样做高频技术迭代和一场又一场发布会。

言犀这个产业大模型在行业中一直静悄悄。

再次在江湖中听到京东大模型的消息,是在前不久的WAIC 2025上,这次,不再低调的京东,升级了京东大模型,JoyAI成了京东大模型全新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我们在大会上也看到了,京东这些年在医疗、电商、零售等领域的大模型布局,尤其是与电商深度结合的数字人业务,成了京东的一大特色。

也是在这次大会上,京东发布了自己的具身智能平台。

具体来说,京东换用了一个新的名字,附身智能。

京东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在WAIC 2025京东主办的论坛上透露,京东目前基于Joyinside这一附身智能平台的能力探索在不同应用平台中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一个人工智能时代,京东也曾亲身入局,参与了智能音箱的“百箱大战”。

彼时的京东与科大讯飞联合成立了灵隆科技,打造出了后来的叮咚智能音箱,旨在抢占家庭AI的入口。

只不过,智能音箱虽然曾一度成为风靡全球的爆款产品,但那个阶段人工智能在交互上展现出的能力捉襟见肘,并没能如愿成为手机之后的国民级产品。

留在大部分家庭中的智能音箱,也仅仅成了问问天气、播放音乐、控制家电的功能性终端。

多年之后,当人工智能进入到具身智能新周期时,附身智能,成了京东为自己和当下火热的具身智能市场找到的一个连接点

也成了京东在硬科技赛道上的又一次求变。

02 什么是具身智能的内核?

2023年3月,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金沙江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原因是看不到商业落地场景。

朱啸虎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不少投资人和机器人创业者的回应。

其中,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针对朱啸虎的言论,特别在广州日报发布了近千字的文章回应,大意是,投资人要包容人形机器人这类长周期的硬科技的创新。

赵同阳在创办众擎机器人之前,已经在机器人领域有了近十年的从业经验,早期创办的Dogotix被小鹏汽车收购后,赵同阳也一并加入了小鹏,小鹏后来的PX5人形机器人项目,正是由赵同阳主导研发。

创办众擎机器人是2023年的事,在这波人形机器人浪潮中,众擎也已经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明星团队之一。

虽然,赵同阳对不看好人形机器人的朱啸虎做了慷慨激昂的回应,不过,他也坦言,自己在现在这个阶段不愿意讲太多商业化,更愿意将精力放到技术上

这也反映了当下人形机器人的现状。

具身智能依然处于一个技术爆发周期之中,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就指出,VLA模型虽然重构了运动控制范式,但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依然存在感知局限、决策断层、泛化瓶颈三大难题

要想让人形机器人能干活儿,行业亟需新的模型范式。

在今年的WRC上,宇树创始人王兴兴也特别指出,RL的Scaling Law是一个很值得做的方向

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通过热钱、人才的大量涌入,推动具身智能再向上迈一个台阶,就成了当下关键。

对于京东这样体量的互联网巨头而言,在技术爆发期,最好的入场方式就是投资。

于是,我们看到,在阿里、腾讯、美团投资了多家具身智能公司后,京东近日也开始集中炮火在具身智能领域进行投资。

何晓冬在WRC 2025上也坦然直言,京东至今已经投资了七家具身智能公司

这其中既有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这样的整机企业,也有千寻智能、RoboScience这样的具身技术团队。

至于京东如何与自身业务相连,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机器人普遍被划分为三块:大脑、小脑和本体。

这其中,本体是具身之本,也是机器人创业团队发力的地方,小脑是机器人团队向具身团队进化的关键,是这些创业团队如今在AI+机器人上技术实力的比拼焦点。

而大脑,尤其是涉及通用具身大模型,乃至通用基础大模型,就不是一个创业团队能够解决的问题。

作为京东的被投方之一,也是Joyinside的拥趸,赵同阳此前就曾指出,“通用基础大模型需要投入数百人团队、每年投入上百亿,我们这样的创业团队做不了,需要京东这样的大公司来做。

作为互联网巨头的前沿阵地,京东这次在大模型上,也是下了大决心。

在WAIC 2025上,京东官宣将言犀大模型升级为JoyAI大模型,对此,何晓冬解释称,“言犀大模型本质上是语言大模型,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大模型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开始走向多模态。”

无论是要做通用基础大模型,还是具身大模型,多模态已是必然,据京东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

京东目前已经布局了3B-750B全尺寸大模型,模态涵盖语言、语音、图像、数字人、视频等模态。

此外,京东目前在模型蒸馏、数据治理、模型优化、云边协调上做了不少工作,以此来适配产业需求。

据何晓冬在WRC 2025上给出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京东在包括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已经超过1700亿元

03 京东的具身逻辑

2025年7月,在日本东京的Delivering the Future大会上,亚马逊官宣,第100万台机器人在日本运营中心完成部署。

当然,这里说的100W台机器人并不是人形机器人,而是物流机器人。

作为全球电商和物流巨头,亚马逊是最早构建仓储自动化体系的公司,并在2012年花7.75亿美元买下了机器人公司Kiva Systems,将AGV机器人大量引入仓储物流体系中的公司。

亚马逊也是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公司,据亚马逊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亚马逊全球75%的配送任务都离不开机器人的参与

国内几家电商巨头,也或多或少借鉴了亚马逊这一套自动化仓储体系的构建经验,并结合中国市场,实现了次日达、当日达的配送速度。

正是电商领域的标杆亚马逊,这些年也积极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布局,先后投资了Agility Robotics、Figure AI等人形机器人明星团队,并已经在测试将人形机器人应用到物流体系的最后一公里的可能。

据悉,目前亚马逊在物流体系中已经投入了超2万辆Rivian电动送货车,但末端包裹投递仍依赖人工。

为此,亚马逊近期正在测试用人形机器人进行包裹投递,在亚马逊的设想中,人形机器人可以搭乘在货车后部,并在到底配送地址后,下车配送包裹。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里、美团、京东在这波具身智能浪潮中,都在积极投资和布局这一赛道。

在近日的WRC 2025上也宣布,京东更是直接官宣了一项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三年内,要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资超100亿资源

实际上,对于京东来说,最直接的商业逻辑确实是将人形机器人融入到仓储物流系统中,无论是应用在物流中心的仓库中做分拣搬运,还是在某端配送场景。

不过,现在来看,将人形机器人应用到物流场景,还只是未来。

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能至少还可以为当下的京东带来四个价值:

第一,在人形机器人量产之年,抢占机器人首选购买平台的认知高地

第一,借鉴英特尔inside模式,提升京东的科技属性

第二,为京东的大模型寻找更多具身本体,让缺少硬科技属性的京东,能够锤炼自己的具身大模型,赶上大模型的下半场

第三,通过Joyinside,为京东的云和AI业务,带来增量和变量

不难发现,大模型已经成了全球云厂商的新增量,也让云厂商成了token厂商。

那么,具身智能,能否成为京东云的一个变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