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领域,有这么一匹黑马,在RoboTaxi、驾驶辅助领域被讨论得热火朝天时,悄然下沉到城配物流的现场,去发现和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打造好用的无人车,为客户实现降本增效。
而近日,这家名为九识智能的公司,又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签下了为期三年的协议——共建自动驾驶联合实验室,围绕大模型、计算机视觉等自动驾驶前沿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以“学术+产业”的双引擎模式,加速无人车的下一次跃迁。
今日,带着全球落地近300城的成绩,九识智能又推出了行业首款重载城配物流无人车L5,以1.8吨载重能力刷新城配无人车载重记录。
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并重的九识智能,正以自身的高速发展为自动驾驶行业商业化落地拓宽疆域,但它的成长历程,却并不轻松。
从送一箱可乐,到服务城配全场景
九识无人车的第一个配送任务,是从前置仓到团长点,一趟送可乐的差事。
路线不长,却让车辆第一次在真实路况下经受考验,也逼着团队修正算法、补齐硬件短板、优化整车系统。
每一次临时绕行、每一次急停,都被记录追溯,并转化为技术升级的任务单。测试不再是测试场里的预演,而是和业务绑在同一条流水线上的“实战”。
无数次这样的循环之后,2023年5月,九识首款L4级量产车型Z5诞生了。Z5是一款可以批量交付、稳定运营,让客户愿意掏钱复购的无人车。2024年6月,九识首个L4 级全场景无人配送车Z系列诞生,Z系列是九识的标准款产品,车型从2立方到10立方不等。它为九识立下了技术与商业的共同底座,也让后续的产品得以沿着不同方向分支生长。
2025年5月,九识首次推出了轻量版车型E系列。E系列从社区零售、轻抛货等细分场景切入,为客户带来了更低成本的选择,填补了轻量化场景的空白。
而另一端,九识这次带来的新品——更高载重、充电效率更高的L系列,则是在客户重载需求场景中,主动去突破载重极限,把无人车的能力上限向上推高。
重载,是无人车行业里公认的“难关”,不仅要更强的底盘和动力,还要全链路的安全冗余与调度体系支撑。
L5的出现,把无人物流车的载重直接提升至1.8吨,在当前市场上几乎没有对手,米面粮油、轮胎汽配、酒店布草、布匹等大宗货物,都能一次运走。
续航方面,L5标准版空载可达180km、满载130km,长续航版本更可延伸至空载220km、满载170km,大幅减少补能频次。
再配合400V高压平台,L5从30%充到80%只需35分钟。L5支持社会直流快充充电桩,能在途中快速补电,让KA客户的大型车队也能保持高出勤率。
装卸上,L5支持叉车直接上下托盘。右对开+后单开门的设计减少了装卸动作和等待时间。
更重要的是,L5搭载了九识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具备轻地图NOA技术,不依赖高精地图即可自主规划路径、智能避障,在重载场景中依旧能保持稳定、安全的运营。
在此之前,重载无人城配几乎是一片空白——市场有需求,但缺少既能拉得多、跑得稳,又能低成本投入运营的产品。L5 补上了这块空缺,让无人车在物流场景中的适用范围更广,场景天花板被进一步抬高。
不论是 Z 系列、E 系列,还是 L 系列,九识都保持着每年至少一轮的产品迭代。这源于九识对技术迭代加速度的追求。
九识构建了大规模的数据平台与仿真系统,能够从真实运营环境中沉淀下来的海量数据中,提取出高价值场景,再通过 AIGC 等工具进行场景拓展与外延,在仿真中持续优化算法。
每一次产品迭代,九识都与客户一道下沉场景,厘清真实痛点,在需求和技术之间搭一条快速流通的飞轮通道。
从手写合同,走向完备商业化闭环
九识卖出的第一辆车,是客户自己找上的门。
老孙是西安的快递老板,常年在城里跑运输,见过的车不少,听过的自动驾驶故事更多,但多数都停留在展台或者新闻里。2023年Z5刚推出那会儿,他在网上了解到消息,通过九识的工商注册信息,就直接杀到公司,要求看车、试车、谈价格。在办公室里,拉着九识的财务和法务起草了九识的第一份手写合同。
在老孙之后,九识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客户,也摸索出一套双赢的合作模式。九识把“车”和“AI司机”分开卖。车的售价压得很低,客户可以按月付费订阅自动驾驶服务,每月最低只要1800元。这样一来,购车的门槛被降到最低,企业不需要一次性砸大钱买设备,而是按“用多少运力”来花钱,就像用云计算一样,随用随开、随时升级。对于那些严格控制成本的物流公司来说,这种模式比买一台贵设备更容易接受。
模式立得住,还得跑得起来。
九识持续完善其行业领先的全球售后服务体系,依托成熟的"云脑-枢纽-终端"三级服务体系,只要是有车的地方,都能通过AI预诊断系统和5G远程专家协作平台,以及独特的“服务需求热力图”算法动态调整资源分布,实现20秒极速响应。
今年4月,九识与天猫养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全国超过2500多家的天猫养车线下门店将向九识无人车提供售后维修以及保养服务。九识无人车用户也将享受更高效、便捷的无人车维保服务。
更关键的是,他们还在一线布下了直营运力管家,让每座城市、每条路线、每一位客户身边,都有一个“可以找得到人”的九识员工。
在传统的重资产制造里,卖出去就是终点,而在九识的逻辑里,卖出去只是开始,客户能用、能修、能迭代,才是生意的闭环。
ADS战略,发起无人配送“系统级革命”
靠客户“看得懂”、“愿意买”的产品打开市场之后,九识逐渐意识到,无人运力的产业化,不能靠一款车型打天下,也不能靠一类客户撑起规模。
真正决定无人运力能否长期存在的,是产品能否嵌入一个足够稳定、足够有韧性的系统之中。
标准化能力、生态适配能力、交付服务能力,以及与城市体系的连接能力,才是真正决定无人车命运的变量。这些最终被九识系统化为一个战略计划——ADS:Autonomous Driving Service。
这是一套“可组合、可复制、可嵌入”的城市物流能力体系,围绕四个维度展开。
首先是无人物流标准化产品。九识打造的“Z”、“E”、“L”三个系列,不仅体现了九识对客户不同场景需求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九识在产品打造上的标准化逻辑。
它们的共同起点,是PL底盘平台,这是一块通用地基,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叠上不同的上装、功能和运营模式。软硬件模块化设计,让九识从一开始就不限定于某一个场景,而是为“多场景交错运行”准备标准件。
这一层,是ADS的底座,在最底层解决“怎么量产、怎么跑得久、怎么服务得上”的问题。
其次,是个性化生态定制服务。
标准产品打开市场后,客户的需求也开始变得五花八门。有人想送冷链,有人想干环卫,有人希望车能和自己的后台连起来一块调度——于是,“标品+模块”的组合方式开始有了更多可能。
客户不仅是无人车的使用者,也是无人车商业生态的共建者。
第三,九识还提供运力服务体系,把无人车变成一种可调用的资源。
整个系统像一张可调度的“无人运力网”,每一辆车都不再是单纯的资产,而是一种随时可用的运力资源。
最后,九识把智能运力当作基础能力,嵌进城市运行系统里,作为智慧城市新基建的一部分存在。城配运力,也从人力密集向无人基础设施演进。
最终,它将“车-路-云-城”四个维度打通,形成一套分布式、实时调度、软硬融合的智慧城市物流融合体。
ADS 的四个板块,是一套彼此咬合的系统工程——标准化产品打下了能规模复制的底子,个性化定制将无人车的通用能力延展到更广阔的商业生态中,运力服务将无人车这一固定资产升级为更易获取的服务资源,而智慧城市基建,则将无人运力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从送可乐的田野实战到产品覆盖无人城配全场景,从手写合同到完备的商业化闭环,九识在市场的拓展中,始终紧跟客户真实需求。
面向未来,通过其ADS战略计划,九识智能将从单一技术服务方跃迁为智慧城市智能运力生态建设者,最终实现 “车-路-云-城” 四位一体智慧运力生态系统。
相比于行业中炫目的技术竞赛,市场争霸,九识更重视的,是行业的生态建设、产业的壮大,通过安全、高效的技术和产品将城配的成本降低,最终将这部分价值回馈到社会,回馈到每一个人。
这也是无人车最终应该实现的价值。凌晨送货、雨雪天中的冒险故事,将由无人车续写,无人车与智慧城市的有机结合,将重塑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