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启动港股上市的海辰储能没有多久,就突传爆炸性新闻,该公司总裁办主任、工程部负责人冯登科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被福建宁德市警方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冯登科被抓并非偶然,海辰储能的创始人吴祖钰,曾是宁德时代的技术骨干,靠着从宁德时代大量挖角,顺利获得多家创投的投资,得以快速崛起。
企业如果在IPO阶段就存在专利侵权的嫌疑,不仅面临商业伦理和法律合规的拷问,也难以绕开上市审核的关口。
由于产业竞争日趋的激烈,当下,有关创新保护的争议正在向更多领域蔓延,尤其在企业IPO进程中,这个问题频频发生。中国证监会之前公布的信息显示,在许多未过会、中止审查企业中,落败的原因主要涉及持续盈利能力、成长性等等,其中知识产权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冯登科案是一个警醒,储能产业在创新激增与人才流动加速背景下,初创企业如何守住法律合规底线,企业IPO如何避免专利纠纷的风险,对当下热度不减的科技创投具有警示价值。
海辰储能强调的“自主研发”,含金量几何?
对于冯登科被抓,以及公司被指存在不争当竞争,海辰储能在其最新的官方声明中予以否认,称冯登科案涉及的复合集流体技术经第三方机构鉴定“属于公众知悉技术”,不具备商业秘密的“秘密性”要件。另一方面,对于“587Ah电芯与宁德时代技术路线高度一致、能量密度仅差4.4%”等问题,声明驳斥称“与事实严重不符”。
然而有业内人认为,声明中存在两点值得商榷之处:一是未披露第三方鉴定机构名称及具体方法论,削弱了结论的可验证性;二是回避了对“4.4%能量密度偏差”的直接技术解释,仅以“与事实不符”笼统回应。这种选择性回应虽符合企业危机公关策略,但未能彻底消除技术相似性争议。
如果再联系起此前,海辰储能的创始人吴祖钰因违反竞业协议被裁定向宁德时代支付百万违约金,以及宁德时代前员工张敏被指违反竞业协议,加入海辰储能。这种背景下,海辰储能官方口口声声所强调的所谓“自主研发”,不免更让人疑点重重。
一直以来,中国科研领域存在着这样一个不良现象,某些科研人员认为自己在大型科技企业工作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是可以在自己创业过程中自由使用的。但事实上,这类科研成果属于科研人员的职务行为,离职后使用很容易产生知识产权侵犯纠纷。
即便这些科研人员通过钻知识产权的漏洞,实现技术研发的弯道超车,争夺大型科技企业的市场份额,但也给初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埋下了极大风险,这在企业寻求上市时,尤为明显。
可以看到,无论A股还是港股市场,在上市审核时,都对专利侵权尤为敏感。因为,知识产权是科技企业的核心资产,若企业在 IPO阶段就存在专利侵权的嫌疑,这不仅是对被侵权方合法权益的侵害,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监管机构有责任维护市场的健康生态,确保企业凭借合法合规的创新与经营获取市场地位。
此外,专利侵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可能面临巨额赔偿、技术受限等风险,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进而损害投资者利益。IPO审核严把专利关,也是为了保障投资者利益,降低投资风险,维护资本市场的信心与秩序。
所以,海辰储能面临的专利侵权纠纷,是其未来上市时绕不开的关口。海辰储能若想赢得资本市场的信任,不仅需在法律层面厘清技术来源争议,更需以可验证的研发路径和透明的专利布局,证明自家技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独创和积累,而非依赖模仿或借鉴他人技术,否则,海辰储能的上市前景恐怕堪忧。
高负债,高杠杆经营,海辰储能持续经营能力成谜
在海辰储能的身陷专利侵权纠纷的同时,关于海辰储能经营状况的质疑也在发酵。以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计算,海辰储能于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排名第三,似乎风光无限。但该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远没有看上去那么乐观。
海辰储能辟谣关于其“美国第一大客户破产”及“15亿订单蒸发”的说法,表示“与美国储能集成商Powin的合作尚未进入规模化交付阶段,且双方不存在任何未决的债权债务。称Powin申请破产事件,并不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不过,有业内人表示海辰储能招股书显示美国第一大客户在2024年贡献了公司17.3%营收,但第一大客户是否为Powin,招股书没有披露。考虑到储能行业客户集中度高、回款周期长的特性,大客户破产对企业现金流的潜在冲击不容忽视。
从海辰储能的公开招股书,其财务基本面,似乎和其专利护城河一样,都显露出一定的脆弱性:截至2024年底,海辰储能资产负债率达73.1%,借款余额99.83亿元超过42.94亿元现金储备。其应收账款也一路飙升,坏账率也不容乐观。
高居不下的负债率,无疑是压在海辰储能头上的一座大山,应收账款和坏账,则让企业现金流岌岌可危,而面临的专利纠纷可能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而按照港交所《上市规则》,上市企业要求证明持续经营能力,诉讼导致的商誉贬损、赔偿支出及客户信任危机。
海辰储能高负债,高杠杆经营,使其持续经营能力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专利诉讼所面临的赔偿风险,可能让企业雪上加霜,乃至动摇其市场地位。所以,海辰储能现有的财务状况很可能成为其上市审核的实质性障碍。即便最终勉强上市,投资者对财务状况和技术合规的疑虑也将压制估值空间。
面对专利隐患,创投机构也要防“躺枪”
从冯登科涉案的复合集流体技术争议,到587Ah电芯4.4%能量密度的专利攻防,海辰储能和竞争对手对技术相似性的拉锯,暴露出知识产权界定标准的技术复杂性,而吴祖钰团队从“宁系骨干”到竞品创始人的蜕变,凸显出人才流动的“双刃剑”——它催生了海辰崛起速度,却也埋下竞业违约与专利转让异常的操作隐患。
海辰储能的风波,也让之前信心满满投资该企业的多家创投机构“躺枪”,海辰储能在知识产权上的隐患,不仅使其面临巨额赔偿,也使其上市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创投机构套现变得遥遥无期。而这些创投机构之前敢下注,看重的是海辰储能的“宁系”背景,现在看来,这样的特殊背景,恰恰是决定投资成败的最大风险点。
一些大型科技企业科研骨干,之所以敢使用自己在原东家工作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自主创业,很大原因在于创投机构的推波助澜,因为许多创投机构热衷投资由科研骨干出走创办的企业,甚至部分创投机构愿意提供天使轮或A轮股权投资,支持他们离职创业。与此同时,这些创投机构,往往忽视做知识产权的尽调,很少会对科研骨干与前东家之间的科研成果潜在纠葛做“深入了解”。
如今,包括海辰储能在内的多起案件,给科技创投行业敲响警钟。一位业内人士坦言:“若创投机构在不了解这些科研骨干是否会私下使用原东家技术专利的情况下,继续支持他们自主创业,就等于在钢丝绳上跳舞——相应的股权投资风险相当高。”也正因此,部分创投机构开始尝试邀请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评估对初创企业的技术研发路线,是否会侵犯原东家技术专利/商业秘密,有些创投机构还会前往创业者原东家尽调,排除潜在纠葛的风险。
今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专门提到要加强对专利侵权等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惩治。中国储能产业乃至整个科技行业,亟需形成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体制。企业需以独立创新的研发路径筑牢根基,创投机构筛选投资企业要牢牢守住知识产权合规的底线,监管机构审核企业上市要对专利侵权“零容忍”,司法体系则需通过精细化技术事实查明,厘清“借鉴”与“侵权”的边界。
唯有多方共同发力,在规则框架内实现知识火种的合法传递,方能淬炼出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