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启动我国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试验期为两年,旨在通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支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自“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目标,卫星产业战略价值提升至新高度,商业航天发展有望提速。以大飞机国产化和燃气轮机为代表的军民融合方向,其自主可控趋势明确,且相关供应商同时受益于大飞机国产化、航空外贸转包等驱动。
近年来,各国均规划了上万颗卫星规模的大型低轨卫星星座,如美国的“星链”,我国的“千帆星座”和“国网星座”则于2024年下半年先后启动卫星组网,但总体发射规模不大。今年下半年,国内航天企业进入较为密集的发射窗口期。“国网星座”自6月以来已发射10次火箭,将10组低轨互联网卫星送入轨道,发射节奏明显提升。此外,我国首个商业可复用火箭朱雀三号也预计于11月底首飞,如成功入轨将降低我国卫星发射成本,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组网。
商业航天是技术与资金高度密集型行业,整体来看,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除了技术上的频频突破,成本端的竞争力超出市场预期。同时,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国内一些商业卫星企业走上批量化、低成本之路。在火箭供应链方面,中国相比国外也有较大的供应链降本潜力。在政策支持和产业日趋成熟的背景下,近期相关企业IPO热度持续攀升。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