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刘强东的AI棋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胡颖 数智前线 时间:2025-08-11 22:23:54

相比于其他大厂,京东在AI领域上的投资和布局,核心都在围绕其主业,表现出浓烈的实用主义。

外卖和AI是刘强东当下花费最多精力的赛道。

今年3月,刘强东到访港科大,参观了郑家纯机器人实验室和无人机的噪声测试平台,并且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ini - Gemini V2的技术团队交流。

与此同时,京东也对AI研发部门进行了调整,原本隶属于京东科技的京东探索研究院成为京东集团直管部门,由刘强东亲自担任院长,探索研究院成了京东在AI领域的核心研发部门。

而原来的院长何晓冬则担任副院长,不过何晓冬也从京东集团副总裁晋升为高级副总裁,成为京东AI研发实际上的负责人。

数智前线获悉,探索研究院升级到集团直管,除了高层对AI的重视程度加大,也是因为探索研究院近些年做出的成果得到了刘强东的认可。比如在2024年4月,刘强东用京东探索研究院研发的数字人做过一次带货直播首秀,“他认为这个场景已经足够好,他才愿意用自己的形象去代言。”

另外,京东也将旗下的言犀大模型统一升级为JoyAI。之所以要统一AI品牌形象,数智前线获悉,之前的言犀是探索研究院的品牌,但各个业务板块既有垂直的大模型,也有一些大模型的应用,内部在AI品牌上比较混乱。今年京东在内部专门征集过AI的统一名称,希望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京东的AI品牌。而Joy一直是京东的官方吉祥物,所以京东后续的AI应用大多会改成“Joy”的前缀。

在这些动作的背后,强势回归台前的刘强东,为京东AI下了怎样的一盘棋?

01

投资铺路,下注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的投资热引起了外界对京东AI布局的好奇。京东是互联网大厂里,对具身智能最积极的厂商,不到三个月出手投资了6个项目,这种速度和密度让外界感到诧异。

最新一笔发生在8月初,具身智能整机及传感器企业“帕西尼”宣布完成新一轮A轮融资,京东领投。这家公司的创始成员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机器人实验室,该公司在短短4个月内,已完成10亿元人民币融资。

7月30日,具身智能创业公司RoboScience宣布完成近2亿元天使轮融资,京东领投。真正引发外界大量关注的是在7月21日,三家具身智能公司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在同一天发布融资消息。其中千寻智能完成近6亿Pre-A+轮;众擎机器人连续完成Pre-A++和A1轮,融资近10亿,最新估值已经达到了70亿元;逐际动力未披露具体融资额。

但这三个项目的领投方都指向同一家企业——京东。而在更早前的5月,京东领投了智元机器人的B+轮融资。作为当下最热门的具身智能项目,智元背后站着一大批产业资本,估值已经突破200亿元。

根据何晓冬的说法,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不会止步于此”,还会有下一次投资动向披露。

京东对具身智能的下注并不令人意外。京东早年一直关注机器人赛道,包括做物流配送、无人仓储,都有相关技术的积累。比如京东的亚洲一号,用到了很多无人仓储的技术。

而早在2023年WAIC上,何晓东就曾透露,未来通用人工智能有两个方向要走,一个是多模态,另一个就是具身智能。

此后,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着重在解决训练数据的难题。

2024年4月,京东探索研究院就构建了国内首个双臂移动机器人操作的开源数据集JD ManiData,包括提出了端到端的时空交互式理解多模态大模型。今年2月,京东联合松灵、地瓜机器人、中科大等多家企业和高校推出业内首个具身智能“原子技能库”框架,通过分解任务为可复用技能模块,缓解具身智能数据稀缺的问题。

大厂通过战略投资构建商业版图并不奇怪,但短时间内在同一个赛道如此密集的出手,在京东过往的投资历史中并不常见。

而在此之前,京东在AI领域的投资其实并不算多。上一轮大模型的投资热,AI六小龙被阿里、字节和腾讯下了重注,京东也几乎没有参与其中。

2017年,京东开始技术转型,刘强东把京东未来12年的战略总结为“技术、技术、技术”六个大字,并反复提到AI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京东也明显加大了对外投资的步伐。

不过,京东这一轮在AI上的投入和投资几乎都围绕物流板块。比如京东在2016年前后成立了X和Y事业部,前者主要做物流机器人,后者主要通过大数据和AI打造智慧供应链。

投资的项目也是如此。2017年,京东参与了做语音识别技术的云知声的3亿元战略融资;2018年,京东投资了科大智能,这是一家做物流机器人和仓储自动化的厂商,而物流板块一向是京东布局AI的前沿阵地。2019年2月,京东投资了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商蘑菇车联。后来,京东再次下注,投资了做卡车自动驾驶的嬴彻科技。

往后几年,京东在AI领域几乎没有再出手。

最近一次在AI领域的投资是2023年12月和2024年7月,京东分两次对炒菜机器人公司橡鹿科技进行战略投资。双方除了资本,也在业务层面进行合作。如今京东外卖建设的七鲜小厨,里面就用到了部分橡鹿科技的炒菜机器人。

有意思的是,美团和京东都投资了大批AI企业,但两家公司的投资标的几乎没有重叠,似乎有意在避开对方。上一次双方投资同一家公司还是在2021年,美团和京东物流都投资了嬴彻科技,这是一家做卡车自动驾驶的公司。

不过,京东这一轮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思路与之前有很大不同,更多从ToB转向ToC,希望技术能更直接地面向市场更为广阔的家庭用户。

“从工业应用走向陪伴、家庭服务,这块空间我认为是比原来会大更多的,可能会大一到两个数量级都不止,对用户的体验是最直接的。”何晓冬说,京东的附身智能品牌Joy Insight也是更多在服务终端产品,包括主打陪伴和教育的AI玩具、机器人/机器狗等。

02

高薪挖人,搅动AI人才市场

除了撒钱投资,京东也在四处挖人。

今年年初,京东启动了“顶尖青年技术天才计划”,花重金面向全球招聘AI相关的顶尖人才,而且薪资不设上限,甚至给产研岗位的实习生开出了过万月薪。

京东在脉脉上放出了3000个岗位,而且急招的岗位都与AI相关,包括多模态算法工程师、大模型算法工程师,只要求一两年的工作经历,开出了19个月的薪酬,年薪基本在百万左右。

目前,已经有多位AI大牛陆续入职了京东。包括阶跃星辰视频生成模型负责人、Tech Fellow段楠,阿里通义实验室语音团队负责人鄢志杰等人都相继加入京东,两人分别负责京东的视觉与多模态实验室和语音团队。百度搜索首席架构师辜斯缪也被曝出加入京东,担任AI应用与创新部负责人。

具身智能也是京东挖人的重要赛道。2025年4月,有媒体透露,原商汤VP沈徽加入京东,担任具身智能负责人。并且京东从商汤招揽了不少人才,包括商汤“元萝卜”项目的部分技术骨干也跟随沈徽加入京东。

不过,京东官方给出的具身智能负责人是戴文军。戴文军此前在阿里达摩院担任视觉智能产品总监。

京东上一次如此密集地招揽AI人才,还是在2017年京东确立技术转型的战略之后,包括IBM的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在2017年加入京东,出任京东集团副总裁,负责京东AI 研究与平台部相关业务,成为京东在AI领域的牵头人。

此后,美国微软雷德蒙德研究院NLP首席研究员何晓冬、亚马逊首席科学家薄列峰、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计算科学学院教授裴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助理教授彭健、微软城市计算负责人郑宇、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梅涛等一批技术大牛陆续加入京东。

而周伯文、何晓冬与梅涛三人被认为是京东早年AI部门的牵头人物。何晓冬与梅涛二人还在2019年初入选IEEE Fellow(IEEE会士/院士),这是京东历史上首次有在职科学家晋级IEEE Fellow。

2020年,京东成立京东探索研究院。刘强东当年为这个部门设定了3年招募18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的目标。而且在京东研究院成立后不久,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陶大程也加入京东,担任探索研究院的首任院长。

不过,上一轮AI热潮加入京东的行业大牛,除了何晓冬、郑宇和薛超等人还在核心岗位上,不少人已经陆续离职。

一位熟悉京东的人士分析,不少技术大牛进入京东后,存在观念与京东的发展需要发生脱节的情况,比如不少高校的技术大牛,本身想要维持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或者利用企业的资源继续从事自身擅长的研究,发表一些学术论文。但京东需要对方全身心投入,需要整体评估投入和收益,让技术在业务真正用起来。

如今,上述不少AI大牛,从京东离职后也已经回归高校任职。

这种理念的冲突在京东探索研究院的关注方向上也有所体现。京东探索研究院在成立初期,主要关注三大领域,包括量子机器学习、可信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而如今,随着技术迭代的浪潮,京东探索研究院的最新介绍里,已经换成了大模型、具身智能和多模态智能。

而这些转变背后,都在指向一点,京东的技术投入更多在围绕主业进行。

03

服务主业,京东极致的实用主义

与其他大厂一样,京东在AI领域已经构建了从底层算力到模型,再到工具和应用的全栈链条的AI技术版图。

底层有AI算力基础设施京东云,包括分布式存储云海、容器平台云舰、数据平台深海、大模型一体机等;

上层有全尺寸的基座大模型JoyAI大模型,覆盖3B、10B、81B及最新750B,涵盖语言、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模态;

再上面有各类AI平台和工具,包括Agent平台(已开源)、辅助编程平台、模型开发平台、附身智能平台、数字人等;

最上面是AI落地的各类应用,以京东的优势业务板块为主,包括物流智能分拣、智能客服、零售销量预测、营销素材生成、健康智能问询等场景。

京东这类互联网厂商,都有个特点,就是自身业务快速发展衍生出了对技术的需求,比如京东云的高性能存储云海起初是满足京东内部高并发的需求。

不难发现,京东在AI方向的选择和技术落地时,会优先满足京东的主业,关注产业的应用。

具身智能的布局就是个典型。所以在今年WAIC展台上,京东摆出了大量与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相关的硬件产品,比如AI玩具、陪伴机器人、下棋机器人、机器狗等,京东其中一个目的是希望将这些智能终端设备打造成京东电商的爆款,形成“买机器人上京东”的用户心智。

京东专门提出了JoyInside附身智能的概念。京东的AI智能体作为大脑,植入到各种终端设备中,一方面通过投资方式构建具身智能的商业版图,另一方面,通过流量倾斜+技术赋能吸引品牌方入驻。

最典型的就是各种AI玩具。目前,包括下棋机器人元萝卜、AI潮玩品牌Fuzozo、火火兔等,都通过京东JoyInside的模式入驻了京东。甚至逐际动力和众擎这类体型庞大的人形机器人,都在京东上开了旗舰店,售价达到了18万元。不过目前JoyInside的AI玩具数量有限,价格也比较昂贵,还没有诞生真正的爆款。

在零售领域,AI技术被整合进京东零售的业务流程中,覆盖了导购、营销、客服等。比如京言智能导购助手,可以给消费者更准确的购物建议,京点点AIGC平台可以帮助商家快速生成商品图、运营文案、短视频等。

数字人是京东重点投入的领域之一,被用于电商平台的直播场景。刘强东还以数字人的形象在2024年4月完成了直播带货首秀,不到1小时带货超过5000万元。而如今,超过9000个商家已经在使用京东数字人直播,完成了大规模产业实践。

在健康领域,京东健康的“AI京医”上线了超过500个专家医生智能体,提供AI诊疗服务、病历总结、患者用药提醒等。

在工业领域,京东工业也已经将大模型应用于商品寻源、合规管理等场景,包括打造了工业品商品标准库“墨卡托”,实现工业品编码标准化,大幅提升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而京东主打的这些应用都对应了京东核心的几大业务板块——零售、物流、金融、健康和工业。这也是京东的优势,在这些领域和行业积累了大量场景和数据的京东,能够让AI快速落地实践。

比如,京东最近在外卖领域打得火热,需要招聘大量骑手,所以京东内部推出了一个招聘官Agent,让AI智能体替代HR去完成面试、信息核查、审批入职等全流程工作。这个Agent已经面试了超过10万人。

“我们更关心它是不是在商业上真正可用,是不是能够为合作伙伴、为京东创造实实在在的闭环价值。”何晓冬透露,京东内部已经有超过1000个场景在使用京东的大模型。而且他还专门提到,京东内部各业务可以自由选择大模型,包括闭源或者开源的模型。

一位知情人士也向数智前线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京东跟别的企业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京东所有的技术都要服务于供应链主业。”这也是刘强东对京东的定位,所有业务只围绕供应链展开。

京东在技术上的投入表现出了很强的实用主义,“再酷炫的技术也得在业务能落地”。

其中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相比于其他互联网科技大厂,京东是一家利润率很低的企业,无法支撑很多纯理论的研究,投入需要看到回报。以2024年为例,京东集团的净利润为413亿元,净利润率为3.3%;而腾讯为2227亿元,净利润率高达33%;阿里的净利润为1259亿元,净利润率为12.6%。

不过,京东从2017年向技术转型以来,过去8年时间,也已经累积在研发上投入超过1400亿元。如今随着刘强东强势回到台前,京东在AI上的布局将围绕其主业会有进一步的动作。

标签: 京东 智能 技术 机器人 模型 研究院 领域 平台 刘强东 业务 公司 何晓冬 企业 负责人 实验室 数据 集团 首席 科技 物流 语音 模态 布局 科学家 战略 板块 教授 团队 项目 顶尖 工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