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北京又在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化发展方面有了更多新动作。以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亦庄为例,在此次大会主论坛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并配套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专项支持政策,其中,每年最高给予企业3000万元,为垂类领域应用项目开发提供保障。
北京亦庄方面介绍,此次出台的专项政策,聚焦软硬技术协同攻关、数据要素先行先试、应用场景牵引推广、新业态全链条培育等关键领域,全国首创数据采集实训场奖励、二次开发社区支持、"打样券"、人形机器人销售补贴、供应链响应平台支持等八条首创支持措施,加快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抢占全球机器人产业制高点。
同时,在大会"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论坛"现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具身世界模型体系""跨本体VLA模型""人形机器人全身控制自主导航系统"和"千台机器人真实场景数据采集计划"四项具身智能核心成果,加速具身智能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实用。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表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在推动具身智能从追求极限运动能力的"最能跑",向支撑复杂场景系统级应用的"最好用"跃迁。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北京方面,目前,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3,今年上半年产业营收增长近40%,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位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我们展览人形机器人的思路也是在体现从‘最能跑’到‘最好用’。在‘最能跑’展区,像天宫2.0在昨天连续走了8小时,今天连续跑了6小时;而在旁边的电力巡检、物料分拣、灯泡质检和礼品封装等场景里作业的人形机器人正是向着‘最好用’主题来展示的"。
此外,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有了更多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身影。以展会A馆为例,包括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四川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新能源汽车成功走出商业化的路径花了大概25年的时间,我们在讨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时候,希望能将近25年的时间压缩到近10年,这就需要把资源极致地集中起来,不断地凝聚共识、开源开放。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已有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再去设立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这一轮创新中心的方向是‘AI+机器人’,这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现也更明显。同时,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往实体化方向发展上,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存在很有价值和必要性"。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程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