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探馆,具身智能开启生命关怀新维度|聚焦2025WRC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华夏时报 时间:2025-08-12 10:26:21


本报记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摄影报道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8日在北京开幕,并持续至12日。本届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重点展示的具身智能应用场景路线,涵盖文体娱乐、家庭服务、医疗康养、安全应急、教育科研等领域。

8日下午,《华夏时报》记者来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现场。穿过A、B馆间隔的蓝色拱门,仿佛进入了一个重新定义 “可能性” 的空间。“智在生活|具身智能康养社区”是由多家企业联合打造的展团,用最直观的方式诠释着科技助残的意义 —— 让听障者捕捉声波的律动,让视障者感知光影的轮廓,让行动不便者重新丈量大地的距离。

此外,本报记者在大会现场看到一批医疗机器人亮相。它们各怀绝活,借助外骨骼机器人下肢损伤的患者重新“行走”,AI赋能医疗半小时内完成高难度的关节置换手术,导管塑形机器人正重塑直径0.3毫米的微导管。

对此,“智在生活|具身智能康养社区”参展企业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帅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机器人大会我们携带多款产品参展,其中普通人可以穿戴的外骨骼机器人产品颇受青睐,来试穿的国内外观众络绎不绝。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助行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专门做了膝关节助力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老人穿上后走路、爬楼梯、爬山明显省力。”

钢铁骨骼重塑生命温度

在北京大艾机器人的展区,一幕场景令人动容。一位佩戴AIWalker-艾GO外骨骼的体验者,正尝试着抬起脚步。每一次移动,都伴随着设备内部智能康复方案的精准介入。工程师介绍道:“它不仅仅是支撑,更是一位数字康复师。”通过主动、助力甚至倒退训练模式,这套系统能重塑正确步态,对抗异常肌张力,最终唤醒肌肉的本能记忆。

转身遇见傲鲨智能的展台,FIT-HV有源电动腰部外骨骼正被一位护理人员穿戴。她借助设备轻松将模拟老年人体重的训练假人从轮椅移至病床,原本需要弓腰发力的动作,如今只需保持直立姿势。“我们集成了智能数字驱动器和自适应运动控制系统。”现场负责人指着外骨骼腰部的传感器阵列解释道,“软件力学阻抗能缓冲90%的冲击力,硬件可调节架构适配不同体型,相当于给护理人员装了‘机械腰’。”据测算,这款设备能使护理工作的体力消耗降低60%,这对于缓解养老行业人力短缺的痛点,无疑是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洛必德展台的智能辅行机器人则体现了另一种关怀——控制摇杆集中设计便于单手操作,激光雷达与深度摄像头如同敏锐的眼睛,时刻感知环境,避让行人。它不仅是行走的支撑,更是独立出行的守护者,默默陪伴使用者穿越人群,守护着使用者每一次自主出行的尊严。

在雷泰医疗展区,SuperX机器人放射治疗系统静立无声却蕴含雷霆之力。总经理李红雨女士向本报记者详解其突破性价值:“它攻克了活动靶区精准追踪这一世界级难题。”该系统解决了载荷不足、预测与追踪不准及规范缺失等痛点,让射线得以精准锁定胸腹腔内随呼吸起伏的肿瘤,如同为无形的死神设定了精准的禁区坐标。另一边的BrainCo强脑科技展台,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正进行着精细操作——稳定摆放鸡蛋、进行温度检测。这些精密的“手指”拓展了手术机器人精细操作的边界,昭示着具身智能在医疗操作领域应用的广阔未来。



傅利叶智能的“具身智能康复港” 构建了更完整的康养生态。在认知训练区,GR-2机器人正与一位中风患者互动:“请把红色积木放在蓝色盒子左边。” 当患者拿错颜色时,它立刻温和提示:“再看看,草莓是什么颜色呢?” 这种将视觉识别、语言理解与运动控制结合的训练模式,让认知康复变得像游戏般有趣。“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功能重建,需要‘动脑’与‘动手’的协同训练。” 康复专家介绍道,该系统投入临床后,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平均提升27%。


隔壁的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本报记者看到新一代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作为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系统的手术机器人,填补国内外人工智能在髋膝一体化智能手术机器人领域技术空白。其核心人工智能规划系统将手术决策从经验依赖升级为数据驱动,开创性实现从三维重建、智能规划到精准执行与数智评估的全流程一体化操作,彻底打破传统骨科手术各环节割裂的桎梏,辅助医生订制个体化方案。


步入强联智创的“超神医生”展台,导管塑形机器人正在上演“穿针引线”的绝技。本报记者看到,导管塑形机器人正重塑直径0.3毫米的微导管,AI屏幕闪现着红色血管网络,机械“手指”以微米级精度将镍钛合金丝弯折成特定角度。


据悉,在神经介入领域,颅内血管“病灶定位”与亚毫米级血管吻合历来是介入手术的技术制高点,更是神经外科医师的核心能力考核指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鸿祺指出:“导管塑形机器人通过自动测量病灶、智能导管塑形,显著降低术者的经验依赖度。其标准化操作模式使不同层级医师的手术成功率方差缩小37%,有助于构建均质化医疗质量体系,从技术维度消解区域间诊疗水平差异。”

政策与市场驱动中国速度

这些医疗机器人的惊艳表现,实则是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爆发式增长的缩影。当前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十四五”医疗器械发展规划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如双翼共振,将高端医疗装备与手术机器人列为重点突破方向。

在此背景下,科创板对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的青睐有增无减,仅2024年上半年,医疗机器人相关领域一级市场融资已突破百亿规模。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论坛上披露,2024年国内医疗机器人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8%,其中AI算法、精密传感等核心技术的投入占比达62%。这种政策引导下的精准投入,使得我国医疗机器人在康复辅具、手术设备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市场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催动产业发展,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肢体残疾人士2400万,中风康复患者年新增20万,而专业康复师缺口超过30万。这种供需矛盾催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有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其中康复机器人占比达45%。

在智在生活|具身智能康养社区,本报记者遇到一位来自上海某养老院的采购负责人:“我们今年计划采购10台腰部外骨骼,这能让护理员的工作年限延长5—8年,从长远看比雇佣新人更划算。”

随着市场渗透的加速推进,资本敏锐捕捉到这一信号,并为产业注入活力。据清科数据统计,2024年国内医疗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达85亿元,其中B轮及以后融资占比63%,显示资本对产业的信心持续增强。回溯BrainCo强脑科技的融资经历,产业资本的独特价值被印证。不仅提供资金,更对接应用场景,这种“资本+资源” 的赋能模式,正在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

从展会现场的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的日趋完善,中国医疗机器人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发展篇章。这条路或许仍有核心部件需攻克,有临床数据待积累,有支付体系要完善,但当科技与人性在康复场景中相遇,一个让生命更有尊严、让照护更有温度的未来,已在不远处向我们走来。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