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康康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700字)
中邮人寿还没有挣脱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7月30日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中邮人寿二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79.65亿元,同比增长19.78%;实现净利润36.13亿元,同比增长23.19%。但是,整个上半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达1180.72亿元、同比增长12.07%的情况下,净利润却仅为51.77亿元,同比下降9.02%。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2022年前三季度和2023年全年,中邮人寿就已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漩涡。2024年主要因为切换到新会计准则,实现了财务数据上的净利润大涨。但是,进入2025年便又重新滑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01.07亿元,同比增长8.76%,但净利润仅为15.65亿元,同比下降43.17%。
中邮人寿依靠庞大的邮政网点,实现了保险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但同时又陷入了过度依赖邮银渠道、产品结构单一、盈利严重依靠投资收益的境地。市场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必然直接冲击中邮人寿的利润表现。
1
偿付能力承压
非上市人身险企中,中邮人寿与泰康人寿长期是独一档的存在。
2025年一季度,中邮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801.07亿元)反超泰康人寿(700.26亿元),坐上非上市人身险企头把交椅。但是净利润,中邮人寿仅为15.65亿元,远远落后于泰康人寿的55.91亿元。
二季度,中邮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与净利润实现“双涨”。但是,泰康人寿保险业务收入达609.47亿元,再次反超中邮人寿;净利润更是高达104.06亿元,远远超过中邮人寿的36.13亿元。
整个上半年,中邮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1180.72亿元,同比增长12.07%;实现净利润51.77亿元,同比下降9.02%。泰康人寿保险业务收入达1309.73亿元,同比下降5.84%,但实现净利润159.98亿元,同比大增164.56%。
根据两家险企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本次披露的净利润指标均是按照2017年新金融工具准则以及2020年新保险合同准则制定。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因为净利润大幅下滑,中邮人寿2025年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至93.9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至158.92%。虽然与监管划出的5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10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红线尚有一定距离,但与上季度末相比下滑明显。2024年末,中邮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6.61%和185.41%。
2025年6月,两大股东中国邮政集团和友邦保险联手向中邮人寿注资39.8亿元,使得中邮人寿的注册资本由286.63亿元增加至326.43亿元,从而成为注册资本仅次于瑞众人寿(565亿元)、平安人寿(338亿元)和中汇人寿(332亿元),排名第四的中国人身险企。
由于本次注资,中邮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至二季度末的128.5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至二季度的194.59%。
但两项指标仍然低于泰康人寿的156.55%和254.20%。
2
过度依赖邮银渠道
中邮人寿是中国成立较早的银行系人身险企,2009年9月正式挂牌的时候,中荷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交银康联人寿等银行系人身险企还顶着别的帽子。
依托中国邮政集团遍布全国城乡的约5万个线下营销网点,中邮人寿的保费收入获得了飞速增长:成立第四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就突破100亿元大关,第五年突破200亿元,第九年突破400亿元,第十年突破500亿元,第十一年突破600亿元,第十二年突破800亿元,到2024年二季度末保险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但是,规模的飞速扩张没有带来相应的净利润增长。相反,还使得中邮人寿患上了严重的邮银渠道依赖症。
邮银渠道对中邮人寿保费收入的贡献率长期达99%以上。虽然近年来中邮人寿不停尝试进行多元化渠道布局,但直至2022年末,中邮人寿保费收入的99.31%还是来自邮银渠道。2023年,邮银渠道保费收入贡献率跌破99%,降至98.44%,2024年又进一步降至96.73%。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过度依赖邮银渠道,带来了诸多负面效果:
一是产品结构过度单一。邮银渠道销售的主要是储蓄型、理财型产品(比如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缺乏长期保障型产品(比如养老年金、健康保险等)。
二是营销成本过高。支付给邮银渠道的佣金一直是中邮人寿运营成本的大头。比如2019年至2023年,中邮人寿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分别为20.77亿元、35.36亿元、79.02亿元、116.08亿元和164.24亿元,而同期中邮人寿的净利润仅为16.88亿元、13.16亿元、14.03亿元、3.97亿元和-114.68亿元。
2024年,中邮人寿与邮储银行签订了新代理协议,未来3年手续费总额预计达224.03亿元。按照约定,2025年支付给邮储银行的代理费用约为14.23亿元。
三是产品价值率较低,难以实现长期持续增长。保险行业常以新业务价值率作为衡量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中邮人寿的新业务价值率2020年以前长期徘徊于个位数以下。2021年以后,主要因为产品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上升。
2021年至2024年,分别上升至14.83%、17.65%、16.05%和21.21%(合并口径)。同期,平安人寿的新业务价值率分别为27.8%、24.1%、18.7%和18.5%(合并口径);中国人寿分别为42.2%、33.0%、16.4%和15.1%(年报口径);泰康人寿表现略为逊色,分别为14.36%、12.29%、10.08%和11.18%(合并口径)。
四是产品缺乏内涵价值,加上销售人员不够专业,存在误导性销售行为,导致退保率偏高,增加公司财务压力。2019年之前,中邮人寿的退保率长期名列人身险企前列,直到2018年和2019年,还高达9.57%和6.91%,同期,泰康人寿的退保率为2.75%和3.08%,平安人寿为1.30%和1.40%。
2020年以后,中邮人寿的退保率明显下降,2020年至2024年分别为1.36%、3.91%、1.75%、1.60%和1.70%。同期,泰康人寿的退保率分别为3.17%、2.36%、3.38%、3.11%和3.19%;平安人寿分别为2.82%、3.34%、2.91%、2.93%和2.92%。
3
环境变化倒逼转型
中邮人寿很早就意识到了渠道、产品结构过度单一带来的问题。
2013年至2015年,中邮人寿的保费增长突然减速,不管是年均还是复合增长率,均落后于寿险行业平均水平。
背后的原因,是前期的高速扩张给偿付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迫使中邮人寿不得不放缓扩张的速度。
中邮人寿开始尝试拓展多元渠道,减少对邮银渠道和邮银渠道分红险的依赖。
但是,渠道多元化和产品结构优化进程加快则是2021年韩广岳出任董事长之后。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当时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财富管理的行业藩篱被打破。资管新规的全面实施,给寿险行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是负债端,理财净值化导致银行理财吸引力下降,储蓄型保险产品(比如增额终身寿、年金险)因“保证收益+长期锁定利率”的特性成为替代选择,短期拉动了人身险企保费增长。
二是资产端,新规要求“期限匹配”(资产到期日不晚于产品到期日)和“限制多层嵌套”,人身险企此前依赖的长期非标资产(比如信托计划、债权计划)因期限长(10-30年)难以匹配5年以下的保险产品,配置难度加大,倒逼资产结构向标准化资产(比如债券、股票等)倾斜。
三是渠道,银行需要销售符合长期化、净值化要求的产品,因而转向“期交保障型保险+长期储蓄险”,银保渠道价值率提升(比如2023年友邦保险入局后,中邮人寿银保新业务价值率升至20%)。
面对新的经营环境,中邮人寿2022年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拓展辅助渠道,实现多元渠道新布局”。2024年又推出“推进专属普惠保险服务”和“调整产品结构,以实现业务结构的均衡化发展”等举措。当年上半年,业务结构就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终身寿险占比压缩,分红年金和分红终身寿险占比提升。
4
过度依赖投资收益
渠道多元化和产品结构优化的积极效果已经部分显现,比如前文提及的新业务价值率明显提升和退保率明显下降。
但是,对提升盈利能力的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
正如前文提及的那样,中邮人寿保费收入增长很快,成立四五年后便确立了头部非上市人身险企的地位,但是它的净利润长期只及小型人身险企的水平。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数据,2012年至2024年,中邮人寿的净利润分别为-1.92亿元、-1.67亿元、0.23亿元、3.53亿元、4.14亿元、3.72亿元、5.08亿元、17.78亿元、12.46亿元、14.15亿元、4.02亿元、-114.68亿元和91.88亿元。2021年后,保险业务收入与净利润之间的反差越拉越大,2022年前三季度和2023年甚至出现了近10年来的首次亏损。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盈利过度依赖投资收益。
因为产品以储蓄型和理财型为主,所以中邮人寿的盈利对投资依赖度很高。虽然最近几年产品结构有所优化,资产结构多元化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2020年至2024年,中邮人寿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仍分别高达97.94%、94.82%、96.76%、98.88%、97.82%。因此,投资收益仍然可以直接决定净利润的表现。
比如2022年前三季度和2023年,中邮人寿分别出现了26.43亿元和114.68亿元的亏损,除了准备金折现率下行的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收益出现大幅下滑。根据公开信息,2022年前三季度和2023年,中邮人寿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9%和2.7%,均低于中邮人寿近三年平均投资收益率(4.99%)和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3.37%)。
然而,更现实的问题是,因为净值化管理的全面实施,资管产品底层资产的价格对利率变化会更加敏感,从而影响资管产品的净值,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利率下行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大趋势,所以投资收益率下行很可能还会延续。
拓展营销渠道、优化产品结构、扩宽盈利途径,对中邮人寿来说,显得比以往更加急迫。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