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志峰)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展台前,恒星AI创始人、董事长、CEO张伟向围观者演示着一款名为“恒星AI”的APP:输入“一段老人与70年前年轻的自己拥抱的画面”,AI很快便生成了一段光影交错、情感饱满的短视频。
这个场景恰是恒星AI正在做的事——让普通人也能借助AI完成影视级的短视频创作。
不过相较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技术和特效,张伟更在意其内核:“AI的价值不是取代人类,而是‘创意平权’。把生产交给AI,把思想留给人类。AI是工具,最终决定作品灵魂的还是人。”
工具与社区的融合
恒星AI的界面清晰地划分出两大功能区域:上侧“恒星工坊”是AI创作工具集,包含AI影视、AI音乐、AI视频、AI会话四大模块;下侧“创意广场”则是用户作品的展示与交流社区。这种“工具+社区”的架构,正是恒星AI与同类产品的核心差异。
在工具端,AI视频生成支持“文生视频”“图帧视频”等多种模式。用户只需输入文字描述,即可选择风格(如赛博朋克、卡通动漫)、时长(5秒至30秒,即将支持1分钟)、画幅比例(16:9、9:16等),甚至能通过“想象力”参数调节AI创作的自由度——从“0%忠于原文”到“100%自由发挥”。
张伟解释:“C端用户可能不懂‘镜头语言’‘光影逻辑’,但AI可以通过优化的语言模型理解模糊需求,比如‘温暖的家庭聚餐’,会自动匹配暖色调、近景构图。”
社区端则承担着“灵感池”的角色。用户可上传作品供他人学习,点击“一键同款”就能复用创作参数。
张伟强调:“社区不仅是展示,更是学习场。新手可以通过模仿优质作品快速入门,而创作者也能获得反馈迭代。”目前,平台上已有大量影视片段、生活美学类内容,未来还将上线数字人功能,支持用户创建“数字分身”进行互动。
从C端培育到B端爆发
支撑这些功能的,是恒星AI独特的技术路径。
“我们会研究很多通用大模型的底层逻辑,但核心是做更适合影视行业的应用模型。”张伟表示,影视创作需要理解“导演思维”——人物关系、情节节奏、风格化表达,这些都需要大模型团队和内容团队配合起来,一起对大模型进行针对性训练。
例如,当用户输入“一段悬疑片的追逐戏”,AI需自动匹配快剪辑、低饱和色调、急促音效,这背后是对数千部悬疑片的学习与提炼。
在推广路径上,恒星AI采取“先C端培育,再B端爆发”的策略。
C端目前以个人创作者为主,支持用户将生成内容下载至本地,可以发布到全网平台,且“付费后产权归用户所有”。但张伟也强调:“需标注‘AI生成’,这是行业规范。”
B端则是恒星AI的“重头戏”。
目前正在测试的“AI Agent”,可实现“全流程影视创作”:输入“现代都市爱情微短剧,10集”,系统会自动生成剧本、分镜、视频,甚至完成后期剪辑。
张伟透露:“B端对技术稳定性、功能丰富度要求更高,预计3个月后大规模上线。”其潜在客户包括影视公司、广告商、动漫工作室等,“未来可能出现‘一人影视公司’,靠创意和AI工具就能完成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恒星AI已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指导下,与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合作,承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纪录片《和平力量》等重大项目。这类定制化服务将成为B端收入的重要来源。
重构:让AI成为“创意平权”的钥匙
回顾创业历程,张伟坦言始于2022-2023年,“那时我判断AI会重构影视行业”。在他看来,技术对影视行业的改变一直在发生:从胶片到数码,从专业摄像机到智能手机,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在降低创作门槛。
“AI的价值不是取代人类,而是‘创意平权’。”张伟举例,大山里的孩子、没有影视经验的普通人,都能通过AI表达自己的故事。他在发布会上提到:“把生产交给AI,把思想留给人类。AI是工具,最终决定作品灵魂的还是人。”
对于行业担忧的“AI幻觉”(生成错误信息)和伦理问题,恒星AI建立了三重防护:内容审核系统过滤违规内容、敏感词拦截机制、人工二次校验。
张伟的野心不止于工具。他计划通过持续迭代,让恒星AI成为“从创作到分发”的完整生态:用户在平台生成内容,通过社区获得反馈,再通过电商、广告等模式变现。“就像淘宝养出了无数电商创业者,我们希望培育出无数AI时代的内容创业者。”
当被问及竞争,张伟看得很通透:“不需要对标谁,做好自己的事就有市场。AI时代,用户需要的是‘能创作出好内容’的工具,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从WAIC展台的演示到未来的行业布局,恒星AI正在证明:AI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能承载情感与创意的画笔。当技术与人文相遇,影视创作的边界,或许才刚刚被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