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2007年10月24日19时09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了漫长的奔月之旅。
从这一刻起,数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双手与心血,数千年炎黄子孙的梦想和追求,托举着一个美丽的躯体,飞向浩瀚的银河深处——那是中国人智慧和灵魂的高度。
也就在这个时刻,在中国航天测控史上,将再次镌刻中国飞控人到达的新高度——38万公里。
卫星发射成功,对测控通信系统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
38万公里遥远的太空旅程中,每一条指令、每一组数据、每一项决策,都事关嫦娥一号卫星的每一根神经。
中国飞控人有两句话要记住:第一是一切尽在掌握,第二是天地之间有我在。
2007年10月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成功对其实施了远地点变轨。10月26日17时33分,该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变轨。11分钟后,卫星变轨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成功进入绕地飞行24小时周期轨道。
2007年10月27日凌晨4时30分,卫星上的VLBI信标机已经打开,我国天文观测系统的4个天文观测站开始全面投入应用。至此,国内的观测网已全面启动。
2007年10月29日17时49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卫星发动机点火12分钟后,该中心监视判断,卫星变轨成功。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三次变轨。卫星进入这一轨道后,星上搭载的紫外敏感器将择机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
2007年10月30日17时40分,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远地点,距地面高度达12万公里,从此改变了我国航天测控最远为8万公里的历史,创下我国航天器飞行测控新纪录。
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先后实施了1次远地点变轨、2次近地点变轨后,将迎来第3次近地点变轨。
这次变轨,决定着嫦娥一号卫星能否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奔向月球。这是我国航天测控史上的第一次。这次变轨对“嫦娥”奔月的成败至关重要。
2007年10月31日17时10分,飞控大厅显示屏上,一条红色的弧线显示着嫦娥一号卫星的运行轨迹。
指挥控制台前,各路专家神情严肃,面色凝重遥控机房内,一串长长的数据指令注入计算机年轻的软件专家欧余军,沉着果断地按下了发令键这是整个“嫦娥”奔月过程轨道控制中最为关键的控制指令之一。
大厅后侧的终端机房,轨道专家陈明很有把握地说:“我们现在已经把相关指令传给了嫦娥一号卫星,到时卫星会自动执行指令,准确找到奔月的'高速路口’。”
时针指向17时15分29秒。“发动机点火”“轨控开始”,一声声洪亮的口令在飞控大厅响起。
大屏幕上,三维动画将卫星旋转姿态清晰呈现:金黄色的卫星星体上,一条浅蓝色轴线向卫星的理论运行红色轴线靠近,渐渐重合在一起。
这时,卫星像一个乖巧的孩子,在该中心技术人员的牵引下,在太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轨迹,朝着月球飞去。
大屏幕上,一条绿色曲线跃然进入人们的眼帘这条曲线,就是卫星目前飞行的轨迹。
784秒后,报告声再次在飞控大厅响起:“发动机关机,轨控结束!”此时,卫星的速度已提高到10.58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
顿时,大厅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月球,我来啦!”
在掌声和祝福中,嫦娥一号卫星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向着月球飞翔……
来源 | 《神剑》2022年第1期
作者 | 杨冰
图片 | 网络
专栏主笔 | 姚杜纯子
组稿编辑 | 刘心继
校对 | 张子豪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