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系·情缘】当“汉语桥”遇上杂交水稻,稻花香里种情谊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东南卫视 时间:2025-08-13 22:07:01


在人类的餐桌上

稻米是最朴素、最温暖的存在

在中国

水稻更是14亿人的第一大口粮作物

8月10日,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

走进位于南平五夫镇的

隆平杂交水稻专家工作站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

中国“超级稻”拔节生长的力量

一场跨越国界的交流就此展开




袁隆平水稻科普馆讲解厅里

一位特别的嘉宾走上台前


他是袁隆平院士的学生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李新奇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他便追随恩师的脚步

扎根稻田

把毕生精力倾注在这片土地上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

李新奇说

袁老一生最大的愿望

就是让杂交水稻事业继续下去


十多年前

袁隆平团队走进马达加斯加的田野间

手把手教农民如何因地制宜地种植杂交水稻

一粒种子

鼓起了马达加斯加人民的‘米袋子’

也鼓起了他们的‘钱袋子’

这一段跨越海洋的情谊

被印在了中马建交50周年的纪念邮票上

也留在了马达加斯加最大面值的新版货币上

参观现场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李羽莎

捧出一张面值两万阿里亚里的纸币:

正面印着一束金黄的杂交水稻

这是马达加斯加人民对袁隆平院士最真挚的致敬

李羽莎动情地说:“我相信中国的杂交水稻一定会种满马达加斯加的田野,续写两国合作共赢的篇章。”



来自埃及的正炼从小在金字塔边长大

家里经营着杂交水稻生意

他的父亲把中国的杂交水稻

带到尼罗河三角洲

让这片肥沃土地结出高产的稻谷

他学好中文的目标之一

便是为了成为中阿文化与中埃农业合作的桥梁

正炼感慨:“只有吃得好,才能学得好、生活得好。在我心中,袁爷爷不仅是中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


来自越南的谭芳芝

将感恩写在画报上

她记得袁隆平院士曾带团队访问越南

并向他们传授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一条“稻”路连接起两国情深

见证着袁隆平与越南农业合作的故事

她说:“谢谢袁隆平院士,为世界的餐桌带来温暖。”




来自伊朗的王怡恩

带来了一枚印有中国援助的

抗旱杂交水稻纪念邮票

那是中国农业专家

在极端干旱中

帮助伊朗农民守住收成的见证

她想亲口向这些专家道一声谢:“你们的科研成果改变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





稻田无声

却诉说着一段又一段跨越山海的情谊



李新奇寄语现场的国际青年:“袁老师一生最大的特质,就是执着。用全部精力做一件事,一定会做好。希望你们也能把这份执着带回去,不仅做‘语言之桥’、‘文化之桥’,更要成为‘农业合作之桥’,让中国的杂交水稻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一日

他们不仅用中文交流

更在稻田间看见了共同的梦想:

让科技的“种子”跨越海洋

在世界更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当“汉语桥”架向稻田

这座桥承载的

不只是语言的交流

更是连接世界的情谊与希望




编辑 | 何佳怡

主编 | 郑燕

监制 | 庄序芃


读完点个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