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8月15日,人民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专程回到家乡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将父母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珍贵档案郑重捐赠出来。“让他们回家是最好的归宿。这些档案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哺育他的国家和人民。”经过深思熟虑,叶培建院士决定让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珍贵档案回到家乡,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此次捐赠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在内的一批珍贵档案。
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珍贵档案虽历经70余年仍保存完好。其中,一张1950年由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教导大队颁发给叶培建父亲叶蓬勃(原名叶荣生)的光荣证尤为引人注目。这张用黄棉纸制作的光荣证,长11厘米、宽8厘米,仅巴掌大小。证书设计简朴、封面上印有毛主席画像,“光荣证”三个大字笔力遒劲,背面钢笔手写的评语至今清晰可辨。
与常见表彰文书不同,这份不足200字的鉴定,既点明优点也不避短板。“到嘉定后转业思想已有了纠正,并局部克服”的记载还原了当年历史。解放上海后,叶蓬勃所在的20军奉命警备上海,原本当过教师的他,产生了转业去地方从事教育工作的念头,但革命形势使他很快认识到现在不是转业的时候,遂安心投入警备和训练中,为此获得光荣证书一份。
不搞形式主义,却重实效引导,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作风——事不过夜、功不延时,即战即评、即评即发,鼓励战士们立功不要怕小,要多多立功。部队还制定“三个普通功抵一个小功,三个小功抵一个大功”的立功评定制度,展现了革命年代部队激励机制的特色。
据介绍,当时部队行军作战频繁,这种就地取材的黄棉纸证书,以其经济节约、耐磨损的特性,成为最实用的精神激励载体。“工作较有计划性、组织性”“能经常下连帮助连的教育工作”等表述,既点明工作方法,也展现思想引导的路径。
1950年10月,叶蓬勃奉命入朝作战,任志愿军20军60师180团宣教股长、组织股长,参加了著名的第二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第二次战役中,180团三次炸毁水门桥,突击队除一人外,全部光荣牺牲;1081高地战斗空前惨烈,团长、参谋长阵亡,180团1营2连坚守阵地,成为著名的“冰雕连”之一。战斗结束后,180团两三千人,伤亡过半。
朝鲜战争期间条件极其艰苦,叶蓬勃不畏艰险、深入基层,极力克服部队中存在的不良情绪,激活并发挥了党支部作用,提升了部队的战斗意志。由于叶蓬勃在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出色贡献,尤其是对部队政治工作的贡献,他获得四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和军功章各一枚,并获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赴朝慰问团赠送的和平万岁纪念章。
父亲的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叶培建院士的人生选择。原本立志当外交官的他,因父亲“学工报国”的嘱托,1962年毅然报考航空学院,最终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续写了两代人的报国篇章。2019年9月17日,叶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史方志办(档案馆)负责同志表示,叶培建院士的此次捐赠,不仅丰富了地方红色档案资源,更以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了典范,将设立专题展区永久珍藏,通过主题展览等方式,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
通讯员 翟雅雯 陈丹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媛 毛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