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西街观察】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文字陷阱必须堵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北京商报 时间:2025-08-17 20:16:58

近日,有关部门针对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发布通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最引人关注的是有关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说明。其中提到,企业应当在车辆App、车载信息中显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提示和使用说明,避免驾驶员将组合驾驶辅助功能视为自动驾驶使用。

在新能源智能车发展的滚滚洪流中,每一项技术更新,都曾一度让市场兴奋不已。车企借机打出五花八门的宣传牌,消费者会很容易感受到不同功能的迷惑性。

"天神之眼"、全程脱手零接管、一站式泊车、端到端模型……各种各样的新词层出不穷,而每一个都可能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卖点。

智驾是其中最热的卖点,也是争议最大的一项。辅助驾驶发展如火如荼,其前景是经过逐步迭代,实现自动驾驶,避免交通事故。

现实情况却是,在消费者并未完全弄懂L2/L3等层次差别以及当前行业普遍所能及的水平,企业口中的"智能驾驶",车辆行驶中的辅助驾驶功能,传到消费者耳中经常就变成"自动驾驶"了。

智能驾驶不是模糊概念的万金油话术,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区别,更不能在营销的取向下,以安全为代价。

新能源车在过去几年突飞猛进地发展,除了带来全新的驾驶体验和运营模式之外,也在进行间接的消费者教育,大众渐渐对所谓的新技术新概念祛魅,一路蹒跚地走向理性。

但在这过程中,消费者不可能"一学就会"。关于智能驾驶技术的教育,依旧不足。

车企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尤其是面对智能驾驶,仍然存在或主观或客观制造的鸿沟。一方面,智能驾驶技术不断进步,企业需要当作卖点吸引消费者,但要谨防制造宣传陷阱,夸大技术的进度和能力。

而另一方面,企业品宣和消费者实际接受的,确实存在信息差。数据算法合围,大部分用户由于缺乏专业的车辆知识,很难分辨"智驾"的真实边界。

现阶段,在没有达到绝对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测评的情况下,绝对安全必须要摆在第一位。

汽车行业技术进步对标准制定和安全测评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4月,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两个月后,工信部提出,拟立项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

监管高压之下,倒逼企业在智驾方面必须"保守"。目前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和基础设施尚在配套中,市场上量产车型普遍搭载的是L2级辅助驾驶系统,离自动驾驶相去甚远。

安全依然是消费者对汽车的最基本要求,即便智能化日行千里,但必须有一说一,谨防文字陷阱。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