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是乌鲁木齐银行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来源丨资本传记
在金融行业的版图中,城市商业银行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扎根地方,服务区域经济,是地方金融生态的重要支柱。然而,近期乌鲁木齐银行的一系列高层人事变动,却让这家城商行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未来发展走向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8月12日,新疆金融监管局发布批复,核准李新生乌鲁木齐银行行长、董事的任职资格。这一消息标志着乌鲁木齐银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层动荡后,行长之位终于尘埃落定。此前,在4月30日新疆网的报道中,李新生还以乌鲁木齐银行党委副书记的身份出席振华街支行开业仪式;到了7月4日,该行官网报道中,李新生已被表述为党委副书记、行长(人选)。如今,其行长任职资格正式获批,看似为乌鲁木齐银行的管理层稳定迈出了重要一步。
但回顾乌鲁木齐银行近年来的高管变动历程,频繁的更替令人咋舌。早在2017年,该行准备IPO时,时任行长为杨黎。2018年9月,任思宇获批成为新任行长,然而仅仅6个月后,2019年3月,任思宇便升任该行董事长,行长一职由刘亚东接替。任思宇与刘亚东的合作持续数年后,2024年刘亚东去职,王辉于当年11月获批担任行长。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3月,原董事长任思宇因工作变动辞职,仅仅4个月后,王辉便接任董事长。从任思宇到王辉,短短几年间,乌鲁木齐银行两次出现新行长上任数月后即升任董事长的情况,如此频繁且短暂的职位变动,在银行业中实属罕见。
频繁的高管变动,对乌鲁木齐银行的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银行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受到冲击。每一位新的领导上任,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方向,这使得银行的长期发展规划难以有效执行,陷入不断调整的困境。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缺乏稳定且连贯的战略,无疑会削弱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高管频繁更替还可能导致内部管理混乱。不同领导的管理风格和方式各异,员工需要不断适应新的领导要求,这不仅增加了员工的工作压力,还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同时,这种频繁变动也可能影响员工的职业发展预期,导致人才流失,进一步削弱银行的内部实力。
乌鲁木齐银行的上市之路也因此受阻。早在2017年3月,该行就与前海通证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开启了漫长的上市征程。但8年多过去了,上市之路仍未收官。除了股权结构复杂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外,高管的频繁变动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上市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银行在战略、管理、财务等多方面保持稳定且良好的发展态势。而频繁的人事变动,使得银行难以集中精力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延缓了上市的时间表。
从乌鲁木齐银行2024年年报数据来看,其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42.51亿元,同比增长22.98%,看似增长态势良好;然而,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却为9.37亿元,同比下降9.46%,营收与净利润增长背离,凸显出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末,乌鲁木齐银行资产总额为2278.5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7%,资产规模有所扩张。但不良贷款率为1.95%,较上年末上升1.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78.97%,较上年末下降147.2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的大幅上升,反映出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信贷风险增加;而拨备覆盖率的急剧下降,则表明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减弱,一旦不良贷款进一步爆发,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损失。
横向对比42家A股上市银行,2024年末乌鲁木齐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1.95%,高于同期不良率最高的兰州银行(1.83%)和郑州银行(1.79%),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行在资产质量管控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如今,王辉担任董事长、李新生出任行长,这对新搭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他们需要尽快稳定银行内部管理,重塑员工信心,制定并执行稳定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要全力解决资产质量恶化的问题,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改善盈利能力,以满足上市财务指标要求。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是乌鲁木齐银行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银行应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对信贷业务的全流程监控,严格把控贷款审批环节,避免新增不良贷款。要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将风险管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在追求业绩的同时注重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