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戴森平替”,正被“徕芬平替”围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浩 蓝鲨消费 时间:2025-08-19 11:55:44
小家电几乎没有技术壁垒

作者|蓝鲨消费 张二河

近日,徕芬创始人与前员工互喷,让吃瓜群众们看得目瞪口呆。

事件的起因是:徕芬前员工潘某的亲弟弟(楼斌)运营的自媒体,发布了一期徕芬和飞科对比测试视频,质疑徕芬剃须刀竟然打不过飞科。这一内容引发了徕芬创始人叶洪新的不满,他认为,号称独立客观第三方的评测机构收钱办事没问题,但不能没有良心。

对于徕芬而言,舆论纷争虽然结束,但深层次的矛盾早已萌生。

戴森平替

有人说,叶洪新是踩了狗屎运,站在了风口上。作为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叶洪新从17岁开始就在工厂里面打工,家庭困难时甚至还去街上捡过垃圾。后来,通过淘宝电商攒了第一桶金后,叶洪新开始了创业,经过了几次失败后,才在2018年创立了徕芬。

在创办徕芬时,叶洪新想了三个问题:能不能让产品更好用、更好看、更实惠。彼时,英国品牌戴森在国内市场推出高速吹风机,凭借轻便快捷、低温监控、负氧离子等特性迅速抢占市场,但其高达3000元的价格却令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徕芬迎着戴森平替的风口而生。

2021年,徕芬的第一款产品高速吹风机LF01面世,这款吹风机号称搭载了11万转/分钟高速马达,在外观设计、功能、核心参数上直接对标红极一时的戴森高速吹风机,且599元的定价仅是戴森价格的五分之一。

在通过技术普惠打造最优产品的同时,徕芬还辅助以足够的推广资源,使其迅速成为爆品。为迅速铺开市场,徕芬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达人推荐等形式,对其高速吹风机进行内容营销式种草,集中声量强化其吊打戴森、技术普惠等特质,以高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吸引用户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底,一则红杉资本前合伙人王岑的商业课堂视频片段在抖音意外走红视频中,叶洪新作为学员提问应专注单品还是多元化,王岑直言 小家电在商业模式上还是要靠耗材挣钱,绝对不能靠一个吹风机吹五年。这则播放量过亿的短视频,让成立仅两年的徕芬一夜成名当天高速吹风机销量从不足20台跃升至100多台,直接带动销售额暴涨。

在此过程中,徕芬始终仅仅抓住社交电商的风口:将首次产品发布会视频切成多条不同时长的切片,投放到抖音、B站等平台,视频中反复强调11万转高速电机599元售价与戴森的对比,精准戳中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需求。

电动剃须刀业务被徕芬寄予厚望。叶洪新直言,电动剃须刀投入4年来研发,这是徕芬的巅峰之作,也是全公司认知的结晶,希望代表国产剃须刀向国际大牌掰掰手腕。但在媒体沟通会上,叶洪新也坦言实际上我们毛利率非常低,我们算了一下账,剃须刀今年大概率100%亏损。

然而,电动剃须刀推出后却引发颇多争议。此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徕芬的T1 Pro剃须刀与松下AIR TM20在刀头设计、握持弧度、配色方案、营销海报等方面均高度相似。

但实际上,T1剃须刀的专利早在2022年就已经提交,远早于松下Air的研发和上市的时间。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徕芬在产品方面过于追求苹果式的产品主义,电动剃须刀产品前前后后打磨了四年,中间多次计划上市,但内部觉得产品还不够好,发布时间反复延期,加上产品外观设计过早泄露,导致友商抢先推出了同类产品,使得自己陷入了被动局面。

此外,自建工厂策略正在徕芬的新品类上失效。以电动牙刷为例,目前其出货量不足以实现自建供应链的规模效应,随着徕芬产品线的扩张,对于供应链环节的成本把控能力要求就更高。

巨头难产

徕芬的困境,折射出中国小家电行业的困境。

近些年,搭乘着科技+消费概念的东风,一些国货新品牌快速崛起,比如酸奶机起家的小熊电器、靠扫地机器人崛起的科沃斯、做扫地机的添可以及做高速吹风机的徕芬。但从目前来看,国内尚未出现能够与飞利浦、戴森等一较高下的小家电巨头。

从已经上市的小家电公司来看,年营收通常在几十亿,净利润大多为几亿最高的苏泊尔2024年营收刚刚突破220亿元,净利润为22.44亿元;最低的利仁科技2024年营收为3.81亿元,净利润刚刚突破0.1亿元。这也造成了小家电企业市值普遍不高最高的石头科技目前市值大约为541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