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
科技赋能 甜蜜升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多倍体遗传育种团队助力夏邑西瓜产业突围
何楠研究员(右二)在夏邑县北岭镇指导设施西瓜生产。 资料图
在豫东平原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的西瓜以“皮薄无籽、糖度高”而远近闻名。夏邑县素有“中国西瓜之乡”的美誉,以17万亩设施西瓜种植面积创造出超20亿元的年产值,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其西瓜产业遭遇严峻挑战,品种结构单一、栽培模式落后、果品不佳等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夏邑西瓜产业如何打破僵局、实现突围?中国农业科学院多倍体遗传育种团队创新驱动、多措并举,给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夏邑西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突破传统 优化品种
“品种结构单一,突破性品种较少,同质化严重,特色、高档精品西瓜品种缺乏,市场竞争力受限,已经成为制约夏邑西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调整品种结构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培育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河南省西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瓜类产业团太康试验站站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瓜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何楠在谈及当地西瓜产业发展时介绍,长期以来,夏邑设施大棚西瓜主要依赖“早佳8424”“美都711”等传统品种。其中“早佳8424”的种植占比高达80%以上,但随着时间推移,该品种皮薄易裂、产量较低、瓤色偏粉红等缺点逐渐显现,市场竞争力也随之下降。
“优良的西瓜品种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品种通常具有更高的坐果率,瓜胎出得早且密,瓜秧稳健不旺长,有助于提高产量;瓜的大小均匀、皮薄、含糖量高、剖面均匀、无空心等,有较高的商品价值,且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耐储运性,能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破品种困局,何楠带领中国农业科学院多倍体遗传育种团队积极研发、推出了多个新优品种:中果型的“中蜜1号”“中锦60”,抗病性强、含糖量高;小果型的彩虹西瓜“中禹22”,凭借独特的彩虹瓤色和入口即化的口感备受关注,吊蔓栽培时,“中禹22”亩收入可达2.5万元,是传统品种的2倍……这些新品种在河南夏邑及江苏睢宁等地进行示范种植后,得到了瓜农的广泛认可。
夏邑县北岭镇孙营村瓜农朱帅领告诉记者:“过去种‘早佳8424’,老是担心皮薄裂瓜,影响售卖。去年试种了‘中蜜1号’,不仅抗病性强,产量比以前高了不少,而且卖相好、口感甜,价格也比普通西瓜高,今年我打算多种一些。”新品种的推广,为夏邑西瓜产业注入了新活力,让瓜农看到了新希望。
在西瓜新品种选择方面,何楠建议:“瓜农应始终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导向,优先选择获得市场与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品种。”销售策略是品种选择的重要依据,若西瓜以本地销售为主,宜选择优质中小果型品种;若计划销往外地,则需挑选中大果型、耐贮运的品种。同时,品种的抗病性也应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在种子选购环节,瓜农可通过检测种子的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优质种子标准。此外,瓜农要多与其他瓜农、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人员交流,深入了解不同品种的实际种植表现;同时对不同品牌、产地的种子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筛选出最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切忌因贪图低价而盲目采购种子。
科技赋能 模式升级
传统地爬栽培模式难以满足现代西瓜产业发展的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多倍体遗传育种团队积极探索新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传统地爬栽培模式每亩约种植900株,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有限。而吊蔓栽培模式通过立体化管理,种植密度每亩可提升至2200~2500株,收入翻番。
“吊蔓西瓜果型均匀、品质稳定,开园上市早,每斤售价8元以上,效益远超地爬瓜。”夏邑县北岭镇瓜农表示。然而,新模式的推广面临成本高、技术门槛高等挑战,需要规模化育苗工厂支撑和专业技术团队指导。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夏邑县投资1600万元建设智能化育苗温室,扶持了10家专业化育苗企业,年产种苗超300万株,不仅解决了分散育苗导致的30%补苗损失,还为吊蔓栽培模式提供了充足的优质种苗。
同时,夏邑县科学技术局组织邀请河南省西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技赋能西瓜产业兴旺行动,引入设施西瓜品种筛选、施肥策略、管理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专业技术指导,形成了标准化管理体系。夏邑县北岭镇的瓜农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采用吊蔓栽培模式种植西瓜后表示:“刚开始接触吊蔓栽培的时候,心里没底,怕种不好。但有了专家的指导,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每一步都有人教,现在我种的吊蔓西瓜品质好、产量高,收入比以前多了好几倍。”目前,何楠团队在夏邑建立了300余亩吊蔓小西瓜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将传统地爬栽培模式改为吊蔓栽培模式,进行标准化栽培管理种植,辐射带动周边瓜农种植吊蔓小西瓜1000余亩,实现增收1210万元,推动了当地西瓜产业提质升级。
除了吊蔓栽培模式,夏邑县还积极推广“西瓜—辣椒”轮作模式。西瓜收获后种植辣椒,降低拱棚的空闲期,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每亩效益稳定在1万元以上。这些栽培模式的创新,让夏邑西瓜产业走上了高效生产的“快车道”。
补齐短板 提升竞争力
夏邑西瓜产业链虽然初具规模,但在育苗、加工、品牌建设等环节仍存在短板。为了补齐短板,打造全链条竞争力,夏邑县依托电商优势,设立了132个全国直销点,2024年线上交易额突破2亿元,并入选“农产品电商百强县”。
虽然“夏邑西瓜”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品牌价值达25.53亿元,但市场仍以大宗批发为主,高端品牌溢价不足。河南太康县与深圳企业合作订单种植80亩吊蔓西瓜,保底收入9000元/亩的成功案例,让夏邑县看到了发展方向。未来,夏邑县将借鉴经验,提升西瓜的溢价空间。
为提升西瓜品质,夏邑县坚持“八有”质控措施(如用药台账、生产记录、产地证明等),构建全流程追溯体系。在价格提升方面,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品牌分级销售等模式。
朱帅领说:“以往我们只注重种植和销售,对产业链其他环节关注不够,现在意识到只有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让夏邑西瓜产业走得更远。”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瓜农和企业开始重视产业链的优化,积极参与到品牌建设、质量管控等工作中。
从产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相关部门同样肩负重要责任。“为从源头上保障西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种苗合同全覆盖管理,严厉打击‘未登记品种推广’‘劣质种苗流出’等违规行为,以此规范种苗市场秩序,遏制无序竞争,切实保障瓜农收入。”何楠告诉记者。
目前,夏邑县以品种更新、模式创新、链条完善、品质升级为四大抓手,推动设施西瓜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逐步走出困境,实现突围。“夏邑西瓜”正以更甜、更优、更强的姿态,抢占着全国市场新高地。(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见习记者 庞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