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对话擎朗CEO李通:搞机器人商业化,别憋在家想象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36氪 时间:2025-08-19 12:40:30

文|邱晓芬

编辑|苏建勋

在7、8月的展会季,如果你逛过擎朗智能的展位,会看到酒吧、餐吧、剧院等模拟场景。他们的双足服务机器人XMAN-F1化身服务员,帮助观众打爆米花、做冰镇饮料、调酒等等。

让机器人真干活——这种布景思路,源于擎朗智能CEO李通的商业理念。在与《智能涌现》的交流时,擎朗智能CEO李通反反复复提到的词是“商业化”。

作为一家沉浮了15年的商用机器人公司,李通认为,这也正是他们在上一轮商用机器人大逃杀中成为幸存者、“穿越周期”的关键词。


△擎朗智能机器人在WRC现场铲爆米花 图源:《智能涌现》拍摄

只是,要让机器人实现商业化,知易行难。李通表示,机器人落地,不能只是憋在家里“想象”客户需要什么,而是要勇敢走向现场,观察客户真正有什么痛点,进而找到机器人能力和客户价值的交汇点。

“一个是甲方的期待,一个是你的想象,中间的误差要解决”。

李通向《智能涌现》举了个例子,当年他们的机器人落地某连锁火锅店时,他们的研发、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全员到现场。甚至当机器人出问题时,他们甚至还要帮忙传菜。

为了提高机器人服务的颗粒度,他们需要了解客户的每一个小细节,细致到客户业务的流程、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一个新人如何从陌生到上手、客户的培训内容、标准等等。

李通表示,以这一火锅店为例,一个店里总共有20多个工种,其中,传菜员有兼职和专职之分,每个人每送一个托盘,需要用手环刷卡计件,配送一个托盘是五毛钱。

不过,要如何判断机器人商业化是否成功?李通提出了机器人“岗位化”的观点。在他看来,当机器人真正能替代一个岗位的工作,成为比人类更高效的劳动力时,才有了大规模落地的可能性。否则,所谓的机器人干活,只是炫技、噱头。

他表示,经过计算,擎朗的机器人基本能替代一个人类员工的岗位,且成本是人类的1/2-1/3。“机器人公司本质就是劳动力公司,商业化关键在于,机器人能不能成为劳动力。”

目前,擎朗已经卖出去超过10万台商用机器人。IDC 2024年的报告显示,他们是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全球第一,市场份额占23%。

你在汉堡王、希尔顿酒店看到的往来配送的机器人,便是出自擎朗之手。此外,他们的产品矩阵也有清洁机器人,出海至欧美日韩等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地区。


△擎朗智能的行李机器人 图源:官方

当他们的专用机器人出货逐渐稳定,2023年起,擎朗也着手研发机器人“大脑”,产品理念也从专用机器人走向通用人形机器人。

李通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条发展路径:只有当机器人在各个“碎片市场”有了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等数据、模型持续迭代,才有智能涌现的可能性,进化出更聪明、有泛化能力的机器人大脑。

在WRC期间,我们与李通交流了他们商业化的秘诀、如何让机器人从专用走向通用、以及他们机器人出海的心得,或许能为新一波的机器人创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智能涌现》和李通的交流实录,经编辑后发布:

机器人公司,本质是“劳动力”公司

《智能涌现》:这波具身智能机器人火热起来之后,你们的心态如何?相比于很多新出现的公司,你们的竞争力是什么?

李通:现在具身智能出现之后,我们需要开放的接受这一波浪潮,其实这一波只出现了两三年,大家都是平等在一条起跑线上。反而, 我们对行业的认知、对产品的认真,这个优势,让新产品可以快速落地,而有的公司还在炫技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我们也了解如何怎么去做全球化,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进而去设计不同的产品形态和产品。

《智能涌现》:在机器人行业沉浮了10年,感觉这两年的机器人行业,和更早之前相比有什么差别?

李通:现在有当年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感觉。我们10 年来在这个行业,基本上是每隔两三年经历一个轮回,关注1次、落寞1次,一直是这样交替,我们都习惯了。

我们是穿越过周期的一家公司。其实,在四五年前,我们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服务机器人,当时有很多人去做(服务机器人),没有100家也有80 家。

我们看到一个历史的相似性,当时的状态和今天一样。现在这么多家厂商怎么走到最后?我觉得以历史的经验来看,还是要真正以最终的商业化为目标的企业,才可以真正活下来。上一波浪潮中,没有商业化的最后都失败了。目前成体量的公司,一个手数得过来。

《智能涌现》:大家都知道商业化很重要,为什么最后还是纷纷折戟于这一点?

李通:机器人厂商想象中的“落地”和实际的落地是有误差的,一个是甲方的期待,一个是你的想象,中间的误差要解决。你真的了解你的客户吗?还是只是想象中的了解?

机器人公司真正要商业化,应该天天和你的客户在一起,了解客户的业务流程,了解机器人产品能干什么,了解客户能支付多少钱,最后寻找到客户价值和产品价值的交汇点。

比如,我们的机器人是可以替代一个人的,甚至更多,我们机器人的价格是当地劳动力价格的1/2~1/3,这样才能有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性。

我们提出来一个岗位化的观点——当机器人真的能做一个岗位的工作,且比人类高效的时候,才是有落地的可能性,否则只能是一个demo,一个噱头。

机器人本质就是劳动力,我们开玩笑说,机器人公司本质就是劳动力公司,商业化的关键就是能不能成为劳动力。

《智能涌现》:你们的商业化很深入客户场景,能否举个例子?

李通:以某连锁火锅店为例,他们有 20 个工种,负责配送都有两种,兼职和专职,他们每配送一次,送一个托盘是五毛钱。配送员手上有一个手环,手环后面有一个打卡器,拿过来一个托盘就刷一下,是计件制度的。

所以,这个火锅店的劳动力成本计算是很明确的。传菜员前面有一个出菜的,末端是一个服务员,光这一个流程就三个工种。


△擎朗智能机器人在调酒 图源:官方

《智能涌现》:上一波服务机器人爆发,你们是站到最后的公司,你觉得你们的竞争力是在于,对商业化把控的颗粒度是最细致的吗?

李通:我们不敢这么说,但我觉得,要搞商业化,不能憋在家里想象客户需要什么,而是要勇敢走向现场,去观察客户真正有什么痛点。

在过去,我们就是天天在客户的场景里边,了解客户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客户的业务的流程、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一个新人怎么从什么不知道到知道、每一个培训内容是什么、标准是什么,我们都深入了解。

《智能涌现》:你们对商业化的细致把控,在组织和管理上要怎么体现?

李通:我们的研发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都要去现场,如果机器人出了问题,你人就要去那帮忙配送,亲自去干活。

卖出去10万台机器人后,决定从专用跨到通用

《智能涌现》:去年以前我看你们的展示,更多还是酒店服务机器人的产品形态,为什么今年基本上都是人形机器人了?这个转折在内部是怎么发生的?

李通:我们天天想一个问题,我们是憋一个大招直接做通用机器人,还是沿途下蛋,走渐进式落地的路线。最后我们决定,先在简单的垂类落地,我们叫细分化的市场。然后,一边落地,一边产生数据。

我们认为机器人现在最大的卡点是数据。垂类场景里的数据都是纵向的,是共享的,数据不断迭代,最后才能实现一个相对全能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思考的商业化逻辑。

《智能涌现》:专用机器人和通用机器人,对应到场景中,各有什么特点?

李通:我们以前做的绝大多数是专用机器人,但这也需要我们不断根据不同的需求做新的机器人。

其实,通用机器人和专用机器人各有优缺点——

专用机器人的优点是,产品本身就是针对岗位去设计的,所以它无疑就是最高效率的,但是缺点是它不能迁移,换一个岗位就得重新去设计;

通用机器人恰恰相反,基于软件数据的迭代,可以换不同的岗位,但是缺点是ROI也是低的,比如机器人送托盘,专用机器人能送四个,通用的人形机器人你只有两只手,只能送两个。

在服务的场景里,有的工种是要做这个做那个,是变化的,那就适合用通用机器人来做,比如服务员。有的工种是只做一个事情,比如配送,那让专用机器人来做,有些事能用机械臂完成的,我不认为非要用人形机器人完成。

专用和通用机器人混合在一起,才能一起更高效率解决服务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擎朗双足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 图源:官方

《智能涌现》:从专用机器人到通用机器人,产品的底层技术、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们过去十年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如何复用到接下来的转型当中?

李通:其实专用机器人和通用机器人,本体的技术完全是一样的,机电系统就是机器人的基本功。另外,电机、驱动控制、算法全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两类机器人唯一的区别是具身智能大模型,但是这一点,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

具身大模型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方案,现在没有一个公认的路径。王兴兴说他对 VLA持怀疑态度,但我们还是相信VLA的。可能他对了,也可能我们对了,但在机器人还没有大规模落地之前,是还没办法判断谁是对的。

机器人创业,不能停留在真空中

《智能涌现》:感觉你们相比于现在很多厂商,一大优势就是,你们有10万台的出货量,有场景和数据,不用像很多厂商一样用摇操去收集数据?

李通:对,但是操作数据还是要有,对空间的认知是VLA的一部分。机器人集采训练场,如果有机器人100 台,一天收集8小时,这部分数据也是不够的,所以还是要通过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来获得,没有规模化落地,哪来的规模化数据。数据和商业化,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智能涌现》:我们感觉现在机器人实际操作呈现出来的效果,和用户实际的预期有很大的差距,您对此有什么感受吗?

李通:我们酒店配送机器人在国内是标配,但是海外基本没有,就是因为电梯。在国内,做梯改是可以的,但是电梯在国外是特种设备,要去改的成本很高。那我们就想着,给机器人加个手臂去按电梯,但是没那么简单。

举个例子,比如很多酒店是 6 部电梯,按完后机器人不知道哪个门开;电梯到达时显示的灯也不一样,有的是红的,有的是方的;到了电梯里面,还要看这次开门是不是机器人想到达的楼层;如果电梯里挤满了人,还要看机器人去按电梯会不会撞到别人呢,能不能在关门前挤出去……

机器人不懂得真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按电梯门,这么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实现起来都这么难,都要要求机器人泛化能力要很强。

《智能涌现》:具身智能的出现,能帮忙解决这些问题吗?

李通:当然,我们在去年推出全球首个双臂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 W3,实现了具身大脑和具身小脑的落地应用。

XMAN-W3利用云端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大脑”实现了长程任务规划和复杂场景理解,我们自己测试的泛化性是还不错。当然去到客户那边实际落地的情况会更复杂。这会伴随着训练加强,泛化性会进一步提高。

《智能涌现》: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做具身智能大模型?

李通:2023年。

《智能涌现》:你们在本体上也比较擅长,而大脑的路线上需要不断试错,你们为什么不干脆找一个大脑公司合作?

李通:历史告诉我们这是比较难的。大脑公司在没有场景、数据,这样真空的状态下,很难做出一个完美的大脑。

举个例子,曾经我们也想直接买导航模块,这个也算是简单的大脑,感知、判断、决策、执行。但最后,我们测试了很久都行不通,因为他们对业务场景的理解是不透彻的,所以我们也都是自研。不过做大脑不是发一些 论文就可以了,我们是设置了一些场景,倒推出我的模型结构应该怎么做,来调配模型,再看怎么训练最优秀。

未来出海是机器人的必选项

《智能涌现》:你们的出海成绩很不错,据IDC此前的报告,你们是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占排名的第一名。您怎么看机器人出海这个趋势?

李通:未来所有机器人出海是必选项,因为机器人本身就是劳动力。海外劳动力很贵,我们海外的机器人价格是国内的好几倍。我们主要市场是在欧美日韩这些,劳动力缺乏、人力高昂的地方。

我们是加拿大养老协会的官方合作伙伴,我之前问他们缺什么机器人,他们说什么都缺。

《智能涌现》:你们觉得海外市场对于机器人的接受程度如何?

李通:我们觉得日本、韩国对于机器人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可能中日韩是看哆啦 A 梦长大的,大家天然会觉得机器人是帮助人类的。

我们卖去日本的机器人就是很卡哇伊,他们会觉得机器人天生就是我们的伙伴,所以对机器人的包容度更高。但是欧美市场的消费者是看终结者长大的,他们可能会希望机器人更加硬朗一点。

《智能涌现》:你们出海开拓市场的时候,是会和当地合作伙伴合作吗?

李通:我们会和当地伙伴合作,比如在日本和软银合作。我们在韩国市场是和KT韩国电信,中东我们在沙特阿美合作,出海需要海外厂商的背书。

end


end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