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具身智能”等新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春晚人机共跳秧歌舞、机器人“夸父”亮相亚冬会、机器人跑马登山等热点事件接连点燃民众热情,“人工智能+”这一词汇收获了无数关注,更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让“人工智能+”加速升级迭代。8月8日,在北京开幕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科技新品首秀成为重头戏,超百件首发产品集中亮相,让观众一览未来科技图景。
其中,一款名为“MAXHUB X7”的机器人备受瞩目,并荣获“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产品”奖。这正是由广州视源股份自主研发的工业级四足机器人,它可以替代人类在复杂环境中执行巡检任务,极大提升了巡检工作的便捷性、安全性。
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科创中心,近年来不断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来自广州的机器狗“MAXHUB X7”受到关注,也是广州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样本。
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增加值达532.67亿元,全市集聚相关企业超3000家,其中规上企业近400家,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2024年则再迎新突破: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2%,无人机产量增长2.3倍。来到2025年,广州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已然被列为新兴支柱产业。
在此背景下,以视源股份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作为领先的智能产品与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视源股份一直以来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锐意求索,此次展出的“MAXHUB X7”正是其全栈自研能力的集中体现。日前,半月谈专访视源股份党委书记、首席战略资源官段宇,他向我们介绍了视源股份在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布局与技术积累。
乘人工智能“东风”做机器人赛道“新贵”企业
据段宇介绍,早在2017年,视源前瞻性地洞察到未来老龄化社会中清洁、制造等岗位人员短缺的问题。而机器人作为一种自动化劳动工具,依靠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必将在未来社会扮演关键角色。
进军机器人赛道,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其深厚的技术积淀:中央研究院对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方面的研究,以及企业在主控板、电机等产品的丰富制造经验,视源形成了技术积累、设计制造、供应链三方面业务优势,为彼时进军机器人赛道提供了契机。
同时,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机器人产业是多学科交叉领域,对高端人才有较大需求。“我们依托视源‘三院一站’研发体系,搭建了一支人才密度极高的机器人团队,研发人员比例超过80%,包括来自顶尖高校的算法专家以及经历过大批量生产制造与交付的总工,覆盖机械结构、嵌入式硬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运动控制算法等多个方面。”段宇介绍到。
以机器人自主导航模块团队为例,该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浙大等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拥有多篇顶刊论文和多项发明专利,为研发带来了丰富的技术支持,有力推动了机器人产品的大规模商业落地。
以核心优势打造解决实际问题的领军产品
以视源所在的大湾区为例,这里制造业发达的特点,汽车、家电、家居等传统产业以及文旅、商超等服务业对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有着旺盛需求。结合市场刚需,视源股份形成了包含商用清洁机器人的专用机器人,以四足、人形以及具身操作机械臂为代表的通用机器人的产品矩阵。
要让机器人既要有聪明的“大脑”,又要有灵活的“身体”,会涉及产业链诸多环节。段宇表示,运动控制、硬件本体、自主导航,是视源机器人产品的三大技术核心。
“在运动控制领域,视源具备从底层关节控制到全身运动控制的完整研发能力,可覆盖多层次、多类型的机器人控制需求”。段宇介绍称,“我们已在多种机器人平台上成功实现高质量运动控制,充分体现了我们技术的可泛化与平台迁移能力。”
“我们的移动控制算法让腿足式机器人能够在楼梯、斜坡、碎石路等复杂地形环境中稳定运行,兼具高效移动能力与良好的负载适应性能。具身操作算法深度融合高精度运动学解算、实时动力学控制、自适应轨迹规划以及柔顺力控算法,实现了工业场景中的高精度定位、曲面精准跟踪及可变刚度作业和通用场景中的高动态及强环境接触交互操作。”段宇谈到。
据段宇介绍,在自主导航领域,视源股份构建了多模态融合建图定位算法,深度融合激光雷达、里程计、IMU、UWB、GNSS、视觉相机等多种传感器,使机器人具备地图动态更新、全局自动定位、传感器异常检测、动态目标去除等功能,能够适应室内外各种大规模复杂场景;通过感知算法和规划算法实现实时更新环境地图、自动适应动态环境、自动构图、自动分区等功能,并且基于路网进行全局路径规划、路径平滑、最优时间轨迹规划。并且研发通过统一的架构设计和分支管理,使自主导航算法同时适用于轮式机器人和足式机器人等多种移动机器人平台。
此外,视源股份在硬件本体领域,实现了制造全链条能力闭环,技术栈覆盖关节模组、机械结构、电气系统及嵌入式控制等核心模块,并通过在商用清洁、工业巡检等高挑战的场景实践。
当前,传统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这就需要机器人产品不断打磨自身优势,努力将其做到适用于差异化的产业和场景,做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
以大会展出的“MAXHUB X7”为例,它采用了精密多关节驱动结构与自适应步态算法,可稳定穿越35°陡坡、台阶、石板路、沙石、草地等非结构化地形。同时,IP66级防尘防水设计可使其无畏暴雨、粉尘与-20℃至40℃的极温挑战。在搭载可见光+红外热成像双摄像头云台、气体传感器、机械臂、灭火装置等任务模块后,“MAXHUB X7”能替代人类在非结构化地形执行多种巡检任务,可应用于工业、电力、救援、养老、气象等多种场景当中。
目前,“MAXHUB X7”已在多个场景落地应用。在广州越秀北京路步行街参与巡逻:通过音视频无线网络传输功能实现动态实时监控,可让指挥中心远程掌握巡逻区域的现场状况,及时发现人流异常和突发情况。“MAXHUB X7”的仿生四足设计使其能穿行于骑楼巷道、台阶陡坡等复杂地形,有效覆盖传统巡逻车辆难以抵达的区域,提升了复杂场景下的防控精度。同时,“MAXHUB X7”也应用在变电站、头部乳业工厂等场景内,承担电力设施巡检、园区巡查等方面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技术领域上,多关节类机器人是通用形态,而单一场景单一任务的专用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效率更高。段宇认为,把通用机器人的性能做到极致或者把专用机器人的功能做到非常丰富都是不经济的,两者优势互补之下,全局效率才最高。视源的机器人产品遵循刚需场景优先原则,打造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
“我们不会对机器人形态有执念,更多的是看能不能帮客户在合适的成本下解决问题”段宇认为,“多年以后各种形态的机器人都会同时存在,专用机器人完成大量标准工作,其重点是高效、低成本;通用机器人完成大量非结构化工作,其重点是多任务、高环境适应性。”
融合已有业务不断为刚需场景赋能
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机器人业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让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要持续在场景培育等方面发力。
目前,广东省已评选出2025年第一批“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名单,广州市有18项入选,集中在能源、物流、养老、教育、安全应急五大方面,能源设施处置机器人、辅助教学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赫然在列,要求其应用于能源领域变电所巡检处置、AI驱动的无感教学辅助、城市用水管道多场景检测等多个场景。从这些入选案例来看,机器人应用正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
段宇也表示,视源正在把机器人产品与现有的教育、办公等业务进行协同,使机器人能在不同场景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在教育场景,机器人可作为校园安全巡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以探索与视源希沃校园数字孪生系统相结合,远程映射机器人,实现‘所见即所控’;它也可以成为实体教具,与希沃智慧黑板、教学管理系统联动,构建‘实操-反馈-分析’一体化机器人教学课堂。”段宇谈到。
“在办公场景,我们的清洁机器人、四足巡防机器人已经运用到公司办公场景中。例如我们通过跨设备联动实现多机协同,提升机器人工作效率,清洁机器人通过物联协议可自主呼叫电梯、开启门禁,实现跨楼层作业。”段宇表示。
段宇还提到,在气象应急协同体系中,四足机器人可以成为重要的移动感知节点,通过“MAXHUB”的音视频连接能力,让省、市、县三级指挥人员“面对面”同步决策,让作业指令快速直达一线站点。
最后,谈及机器人业务未来的发展,段宇表示,视源将专注刚需高频场景机器人业务,通过高可靠性、高智能化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让用户可以更轻松完成Dirty(脏)、Dangerous(险)、Dull(枯燥)“3D岗位”劳动作业。
今后,视源股份还将结合在未来教育、企业服务、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不断提升四足机器人的场景巡检能力,例如校园安全巡检,工业园区安全巡检等。同时,依靠当下具身智能的热度,努力将机械臂产品带入到学生的人工智能课堂以及工业制造场景中,为不同领域的客户带来最前沿的技术体验。